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长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1 07:12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伴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实施,重庆市于2008年正式启动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4年的发展,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庆模式”,引起全国普遍关注。本论文正是以大学生“村官”的“重庆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运行机制特点,并通过对“重庆模式”的实证调研,提出完善“重庆模式”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为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概述,主要阐述了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的含义,梳理出我国历史上两次城市人才资源支持农村的重大活动(即20世纪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并对二者展开对比研究;第三部分为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研究,主要从重庆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意义及发展演变入手,通过对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我国现有其他省市模式的横向对比,提炼出大学生“村官”“重庆模...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特色

大学生,重庆,分配环,模式


5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中游和下游环节之所以在某些方面会出现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上游招录选拔、分配环节机制的不够完善和全面。因此,笔者在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上游时,将焦点再度前移,即从大学生“村官”的招录分配前移到高考后大学生的招录培养,延伸上游接口,从大学生的招录培养开始构建,引入高校的培养教育机制,让事后问题在事前解决,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或弥补大学生“村官”招录选拔、分配环节的不足,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招录选拔机制和分配机制;在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中游时,新建持续稳定的“公务员编制”保障机制,引入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建立“内”“外”互动的帮扶机制;在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下游时,进一步完善并建立多部门联动、企业家和高校结对帮带的创业模式,注重出口机制的多元化,建立通畅的其他“二次择业”通道。见图(5.1)

创业模式,多部门,企业家,联动


图 5.2 多部门联动、企业家和高校结对帮带的创业模式.2 注重出口机制的多元化,建立通畅的其他“二次择业”通道在退出分流机制上,“重庆模式”为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设计的“公务—区县年轻领导干部”出口机制太过单一 ,不一定就是人力资源利用最优的,除了鼓励并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外,要实现出口机制的多元化,“二次择业”的通道,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充分利用。①引导另行择对于期满后考核称职但不再留村工作的或者公务员考核不合格但又不愿续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原地区大学生村官现状浅析——以河南省中牟县为例[J]. 赵永建,方刚,胡小龙.  经济研究导刊. 2010(05)
[2]80后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马骥.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3]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以连云港地区为例[J]. 冯成志,惠扬.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4]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 林洁.  理论探索. 2009(02)
[5]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J]. 刘继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1)
[6]“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 刘桥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7]从大学生村官新政策的实施看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J]. 张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8]赠地学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 杨光富,张宏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0)
[9]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 段小力.  江西农业学报. 2008(10)
[10]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制度探索[J]. 杨雪萍.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8)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村官”机制与新农村建设[D]. 刘满喜.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61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61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