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公共精神及其建构
发布时间:2022-01-01 18:47
乡村公共精神是身处于乡村领域中个人与村庄及村庄与村庄之间互动活动中展现的对乡村公共利益的认同与维护的理念。乡村公共精神的研究不仅是对公共精神理论的一种补充,而且,在乡村公共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解决市场经济下产生的各种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对乡村公共精神的论述。第一,把握乡村公共精神的内涵及其特殊性。公共精神的内涵的全面理解是基于对公共精神现代意蕴的探讨。在公共精神的内涵明确之后,再来探讨乡村公共精神的含义。乡村公共精神的含义是对公共精神内涵的延伸,但乡村公共精神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公共精神产生的基础上第二,描述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现状。对于现状的描述,我们首先看到了乡村公共精神的现代意蕴渐显,包括农民的权利意识加强、理性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行为较为频繁。但乡村公共精神存在严重的缺失状况,如存在公共生活空间萎缩、主体位置错位、价值观扭曲、非制度化的参与行为等。第三,分析当前影响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因素。在探讨乡村公共精神的影响因素时,注重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的结合。传统因素分析追溯小农经济这种特殊的经济形式、乡村特有的社会结构、文化领域中的传统公私观念。现代因...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共精神与乡村公共精神
第一节 公共精神的现代意蕴
第二节 公共精神的内涵
第三节 乡村公共精神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第四节 乡村公共精神的重要功能
第二章 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乡村公共精神的现代意蕴渐显
一、农民权利意识加强
二、农民理性意识增强
三、农民政治参与较为频繁
第二节 当前乡村公共精神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村庄公共生活空间萎缩
二、农民主体位置的错位
三、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四、农民价值观的扭曲
五、农民政治参与非制度化
第三章 当前影响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因素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二、乡村独特的社会结构
三、传统的公私观念
第二节 现代因素
一、现代化转型带来的价值困境
二、经济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三、村民自治水平较低
第四章 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建构路径
第一节 大力发展乡村市场经济
第二节 强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节 提高乡村自治和公共参与水平
第四节 加强乡村公民文化建设
第五节 推动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治理视域下乡村公共精神的缺失与重构[J]. 王丽. 行政论坛. 2012(04)
[2]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J]. 秦菊波,李冬. 当代教育论坛. 2012(02)
[3]试论公共精神的哲学意蕴——基于现代性的考量[J]. 刘鑫淼.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4]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机制探微[J]. 陈付龙. 甘肃社会科学. 2011(02)
[5]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J]. 吴重庆. 党政干部参考. 2011(02)
[6]民主模式、公共生活与公共意识[J]. 陈付龙,叶启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01)
[7]乡村公共精神:内涵、资源基础与培育[J]. 吴春梅,石绍成. 前沿. 2010(07)
[8]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 樊浩.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4)
[9]试论我国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培育[J]. 杨静.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05)
[10]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共精神的培育[J]. 秦菊波,段志军. 求索. 2009(04)
本文编号:356262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共精神与乡村公共精神
第一节 公共精神的现代意蕴
第二节 公共精神的内涵
第三节 乡村公共精神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第四节 乡村公共精神的重要功能
第二章 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乡村公共精神的现代意蕴渐显
一、农民权利意识加强
二、农民理性意识增强
三、农民政治参与较为频繁
第二节 当前乡村公共精神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村庄公共生活空间萎缩
二、农民主体位置的错位
三、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四、农民价值观的扭曲
五、农民政治参与非制度化
第三章 当前影响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因素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二、乡村独特的社会结构
三、传统的公私观念
第二节 现代因素
一、现代化转型带来的价值困境
二、经济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三、村民自治水平较低
第四章 我国乡村公共精神的建构路径
第一节 大力发展乡村市场经济
第二节 强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节 提高乡村自治和公共参与水平
第四节 加强乡村公民文化建设
第五节 推动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治理视域下乡村公共精神的缺失与重构[J]. 王丽. 行政论坛. 2012(04)
[2]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J]. 秦菊波,李冬. 当代教育论坛. 2012(02)
[3]试论公共精神的哲学意蕴——基于现代性的考量[J]. 刘鑫淼.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4]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机制探微[J]. 陈付龙. 甘肃社会科学. 2011(02)
[5]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J]. 吴重庆. 党政干部参考. 2011(02)
[6]民主模式、公共生活与公共意识[J]. 陈付龙,叶启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01)
[7]乡村公共精神:内涵、资源基础与培育[J]. 吴春梅,石绍成. 前沿. 2010(07)
[8]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 樊浩.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4)
[9]试论我国公务员服务精神的培育[J]. 杨静.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05)
[10]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共精神的培育[J]. 秦菊波,段志军. 求索. 2009(04)
本文编号:3562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6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