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当代青年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12-11 11:10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这一阶段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称之为‘80后’‘90后’。这些青年的价值观念较之前一代人有了很大的变化。 当他们进入到婚恋年龄,当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到婚恋领域时,引起了家庭婚姻关系的改变,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恋爱婚姻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人生课题,在青年阶段更是占重要位置。婚恋观是人的价值观念在婚恋问题上的表现,属于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当代青年婚恋观的研究分析是必要的。 本文首先对当代青年在婚恋、择偶方面展现的主要现象、问题进行阐释与分析。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已经不单单关系到青年自身,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电视上各种婚恋交友节目的火爆收视以及多个婚恋网站上注册人数的与日俱增,都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已成为社会主要问题之一。 其次根据当代青年婚恋主要现象,对影响青年婚恋观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据此可以看出青年婚恋观的变化与社会变迁、文化多元、家庭影响、青年自身价值取向等...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婚恋观相关概念界定
第2章 当代青年婚恋观主要表现
    2.1 恋爱观
        2.1.1 恋爱动机多元化
        2.1.2 网恋现象
    2.2 婚姻观
        2.2.1 晚婚现象
        2.2.2 试婚现象
        2.2.3 离婚现象
    2.3 择偶观
        2.3.1 择偶自主化
        2.3.2 择偶功利化
        2.3.3 择偶多元化
    2.4 性观念
        2.4.1 婚前性行为
        2.4.2 婚外性行为
        2.4.3 性观念多元化
第3章 当代青年婚恋观问题的成因
    3.1 社会因素
        3.1.1 社会政策的影响
        3.1.2 社会文化的影响
        3.1.3 大众传媒的影响
    3.2 个人因素
        3.2.1 青年自身的条件对婚恋观的影响
        3.2.2 女性青年自身地位的提高
    3.3 家庭因素
        3.3.1 家庭背景的影响
        3.3.2 父母的影响
第4章 倡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途径
    4.1 社会教育
        4.1.1 规范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4.1.2 发挥社会部门的组织与宣传工作
        4.1.3 推进婚恋培训
    4.2 学校教育
        4.2.1 高校开设与青年婚恋相关的课程
        4.2.2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4.2.3 加强大学生性教育
    4.3 家庭教育
        4.3.1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3.2 正确的教育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探究[J]. 金乐.  云梦学刊. 2009(01)
[2]新时期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问题的反思[J]. 徐杰玲,李曦.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05)
[3]陕西青年婚恋观的调查分析[J]. 刘莉萍.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8(02)
[4]50年择偶之变[J]. 蒋卫武,郭芳.  小康. 2008(02)
[5]80后闪婚族[J]. 徐敏.  新西部. 2007(09)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 廖小平.  科学社会主义. 2006(01)
[7]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J]. 田毅 ,陈景璐.  社会科学论坛. 2002(09)
[8]青年择偶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J]. 孙秀艳.  社会. 2002(04)
[9]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J]. 李颖.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2)
[10]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 徐安琪.  社会学研究. 2000(06)

硕士论文
[1]当代女研究生婚恋观探析[D]. 杨晓莉.山东大学 2008
[2]青年爱情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D]. 廖莎莎.西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18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18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