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研究 ————以青海省乐都区的调查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18 14:54
对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的人际和谐交往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西部地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在西部多民族聚居区,每个民族均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基于不同宗教信仰而进行的青少年之间及民众的人际和谐交往,对西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不同宗教信仰状况下,能够进行人际之间的和谐交往,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可以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交需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进程与全面发展等。在西部,青少年的和谐成长与全面发展基于社会的和谐,更根本的是基于多民族之间的和谐,而宗教和谐是其中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心理的和谐维系。因此,研究在新时代西部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交往的现状,探讨和谐的积极培养要素和如何更好地促进和谐对于西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西部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青海省乐都区青少年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交往状况进行的调查分析,以...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宗教信仰与青少年宗教信仰
1.5.2 多元宗教信仰与多民族聚居区
1.5.3 人际交往与人际和谐交往
第二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2.1.1 出发点——现实的人
2.1.2 落脚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1.3 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
2.1.4 直接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和谐交往思想
2.2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2.2.1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2.2.2 中国当代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第三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交往现状
3.2.1 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状况
3.2.2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现状
3.3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的特殊性
3.3.1 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谐交往的基础
3.3.2 皈依民族传统——影响和谐交往的重要因子
3.3.3 宗教和谐——人际和谐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宗教信仰对人际和谐交往的影响
4.1 积极影响
4.1.1 帮助青少年树立“向善”的交往理念
4.1.2 规范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行为
4.1.3 调适交往冲突时的焦虑心理
4.1.4 调整交往时产生的距离感
4.2 消极影响
4.2.1 缩小了交往对象的范围
4.2.2 限制了人际交往的深度
4.2.3 约束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4.2.4 不利于形成真正健康的人际交往观
第五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困境与期望.
5.1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困境
5.1.1 长期积淀的文化差异
5.1.2 文化定势与心理偏见
5.1.3 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
5.2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构建的期望
5.2.1 宗教对话
5.2.2 宗教宽容与尊敬
5.2.3 依法管理与规范发展
5.2.4 构建宗教和谐—人际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的共生发展格局
第六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能力的培养
6.1 青少年提升人际和谐交往素质
6.1.1 学习人际和谐交往知识
6.1.2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6.1.3 积极参与人际交往
6.2 培育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6.2.1 秉持人际和谐交往教育理念
6.2.2 坚持以身作则教育方式
6.3 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6.3.1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6.3.2 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人际和谐交往观
6.3.3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6.4 运用宗教信仰的力量
6.4.1 挖掘有利于青少年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交往的思想
6.4.2 促进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引导和教育
6.4.3 加强对宗教组织的管理
6.5 社会协同营造良好氛围
6.5.1 构建和谐文化
6.5.2 搭建有效平台
6.5.3 建立合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本文编号:3763342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宗教信仰与青少年宗教信仰
1.5.2 多元宗教信仰与多民族聚居区
1.5.3 人际交往与人际和谐交往
第二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2.1.1 出发点——现实的人
2.1.2 落脚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1.3 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
2.1.4 直接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和谐交往思想
2.2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2.2.1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2.2.2 中国当代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思想
第三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交往现状
3.2.1 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状况
3.2.2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现状
3.3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的特殊性
3.3.1 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谐交往的基础
3.3.2 皈依民族传统——影响和谐交往的重要因子
3.3.3 宗教和谐——人际和谐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宗教信仰对人际和谐交往的影响
4.1 积极影响
4.1.1 帮助青少年树立“向善”的交往理念
4.1.2 规范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行为
4.1.3 调适交往冲突时的焦虑心理
4.1.4 调整交往时产生的距离感
4.2 消极影响
4.2.1 缩小了交往对象的范围
4.2.2 限制了人际交往的深度
4.2.3 约束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4.2.4 不利于形成真正健康的人际交往观
第五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困境与期望.
5.1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困境
5.1.1 长期积淀的文化差异
5.1.2 文化定势与心理偏见
5.1.3 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
5.2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构建的期望
5.2.1 宗教对话
5.2.2 宗教宽容与尊敬
5.2.3 依法管理与规范发展
5.2.4 构建宗教和谐—人际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的共生发展格局
第六章 多元宗教信仰下多民族聚居区青少年人际和谐交往能力的培养
6.1 青少年提升人际和谐交往素质
6.1.1 学习人际和谐交往知识
6.1.2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6.1.3 积极参与人际交往
6.2 培育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6.2.1 秉持人际和谐交往教育理念
6.2.2 坚持以身作则教育方式
6.3 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6.3.1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6.3.2 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人际和谐交往观
6.3.3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6.4 运用宗教信仰的力量
6.4.1 挖掘有利于青少年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交往的思想
6.4.2 促进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引导和教育
6.4.3 加强对宗教组织的管理
6.5 社会协同营造良好氛围
6.5.1 构建和谐文化
6.5.2 搭建有效平台
6.5.3 建立合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本文编号:3763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6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