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当代中国的工业化模式与劳工整合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16:04
本研究致力于回答三个紧密相关的理论问题:首先,在当今世界那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间,为什么一些国家(地区)能够将本国工人阶级很好地整合进既有的政治及经济秩序之中,获得他们对工业关系与政府权威的长期服从,而另外一些国家(地区)的劳工整合能力却很弱呢?其次,作为当代全球最为活跃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一,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劳工整合能力呈现出怎样一种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中国政府现有劳工整合政策的实际效果? 为此,笔者在导论中对劳工整合与国家劳工整合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梳理了学界现有的三种主流劳工整合理论。笔者发现,无论是依附论、发展型国家理论,还是历史制度主义理论,都无法对后发工业化国家间劳工整合能力的差异给出圆满的解释。针对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笔者尝试着提出一个替代性的理论假说。本文认为,工业化模式才是影响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劳工整合能力(亦即政府整合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笔者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揭示一国劳工整合能力的动力机制。 在此之后,本文从两方面入手论证了自己的上述观点与理论模型。首先,笔者在第二章中进行了一项跨国比较劳工研究。本文选取了2...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论文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既有的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一、依附理论与劳工压制
二、发展型国家理论与精英选择
三、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效应与统合主义
第三节 替代性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假设与理论模型
二、因果变量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五节 各章安排
第二章 战后东亚与拉美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与劳工整合后果(1960-1980)
第一节 社会形态、阶级整合形式与后发展国家劳工整合问题的起源
一、为什么一些国家会有劳工整合问题?
二、如何比较国别间劳工整合能力的差异: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节 韩国和台湾: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一、韩国:军事威权统治下的现代化进程
二、台湾:政党威权统治与经济绩效
第三节、巴西与墨西哥: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轨道
一、依附性的工业化进程
二、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的社会后果
第四节 威权整合形式下的工业化模式与国家劳工整合能力
一、专制性整合能力的社会基础
二、建制性整合能力的结构性条件
第五节 结论:将结构性视角带进当代劳工政治研究
第三章 从服从到抗争: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劳工政治危机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产业工人的整合机制
一、单位制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二、国家的“主人翁”:社会主义工人阶级身份的四个面向
三、组织化依附与正面激励式生产政体
四、传统时期中国劳工整合的效率危机
第二节 市场转型时期中国劳工阶层的阶级形成方式
一、单位制的崩解与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二、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与市场处境
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劳工群体的“类阶级”意识与行为
第三节 传统威权整合形式的失效与合法性危机
第四章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模式与当代中国劳工整合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转型之路
第二节 经济奇迹中的出口加工导向型工业化道路
一、产业结构
二、主要工业组织类型
第三节 从繁荣到危机:经济增长的社会矛盾
一、出口代工生产模式、收入分配机制与劳动力素质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就业分布与工人的工作场所谈判力量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工人的市场谈判力量
第四节 发展中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劳工整合形势
第五章 “表里分离”的政府劳工整合机制创新:以上海地区非公企业党建工程为例
第一节 当代中国劳工整合形式的发展与困境:劳动体制的视角
一、劳动体制作为政府整合劳工的主要方式
二、法治化还是政治化:现有研究对中国劳动体制发展趋势的争论
第二节 “新瓶装旧酒”:作为新型整合机制的非公企业党建制度
一、“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党支部”:非公企业党建的运作逻辑
二、“工会不行,党委行!”:非公企业党建的制度目标
三、“党员、员工还是老板?”:角色定位模糊的三方争议处理机制
第三节 结论:“以党建促工建”:制度叠加下的有限整合
第六章 发展战略、国家转型与劳工整合
第一节 历史遗产、经济制度与当代中国国家转型
第二节 庇护-威权型发展主义国家的形成
一、关于庇护-威权型发展主义国家的类型学概念
二、两难处境:庇护-威权型发展主义国家的劳工整合悖论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劳工整合视角的理论意义
二、劳工整合问题的现实意义:代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 专著与文章
(2) 征引访谈资料目录
二、英文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后记
本文编号:3765541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论文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既有的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一、依附理论与劳工压制
二、发展型国家理论与精英选择
三、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效应与统合主义
第三节 替代性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假设与理论模型
二、因果变量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五节 各章安排
第二章 战后东亚与拉美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与劳工整合后果(1960-1980)
第一节 社会形态、阶级整合形式与后发展国家劳工整合问题的起源
一、为什么一些国家会有劳工整合问题?
二、如何比较国别间劳工整合能力的差异: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节 韩国和台湾: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一、韩国:军事威权统治下的现代化进程
二、台湾:政党威权统治与经济绩效
第三节、巴西与墨西哥: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轨道
一、依附性的工业化进程
二、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的社会后果
第四节 威权整合形式下的工业化模式与国家劳工整合能力
一、专制性整合能力的社会基础
二、建制性整合能力的结构性条件
第五节 结论:将结构性视角带进当代劳工政治研究
第三章 从服从到抗争: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劳工政治危机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产业工人的整合机制
一、单位制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二、国家的“主人翁”:社会主义工人阶级身份的四个面向
三、组织化依附与正面激励式生产政体
四、传统时期中国劳工整合的效率危机
第二节 市场转型时期中国劳工阶层的阶级形成方式
一、单位制的崩解与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二、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与市场处境
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劳工群体的“类阶级”意识与行为
第三节 传统威权整合形式的失效与合法性危机
第四章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模式与当代中国劳工整合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转型之路
第二节 经济奇迹中的出口加工导向型工业化道路
一、产业结构
二、主要工业组织类型
第三节 从繁荣到危机:经济增长的社会矛盾
一、出口代工生产模式、收入分配机制与劳动力素质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就业分布与工人的工作场所谈判力量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工人的市场谈判力量
第四节 发展中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劳工整合形势
第五章 “表里分离”的政府劳工整合机制创新:以上海地区非公企业党建工程为例
第一节 当代中国劳工整合形式的发展与困境:劳动体制的视角
一、劳动体制作为政府整合劳工的主要方式
二、法治化还是政治化:现有研究对中国劳动体制发展趋势的争论
第二节 “新瓶装旧酒”:作为新型整合机制的非公企业党建制度
一、“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党支部”:非公企业党建的运作逻辑
二、“工会不行,党委行!”:非公企业党建的制度目标
三、“党员、员工还是老板?”:角色定位模糊的三方争议处理机制
第三节 结论:“以党建促工建”:制度叠加下的有限整合
第六章 发展战略、国家转型与劳工整合
第一节 历史遗产、经济制度与当代中国国家转型
第二节 庇护-威权型发展主义国家的形成
一、关于庇护-威权型发展主义国家的类型学概念
二、两难处境:庇护-威权型发展主义国家的劳工整合悖论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劳工整合视角的理论意义
二、劳工整合问题的现实意义:代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 专著与文章
(2) 征引访谈资料目录
二、英文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后记
本文编号:3765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6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