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07:34
乡村法治建设是一亘古常新、理论兼现实性话题。学者们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相较而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下的相关研究成果稍显薄弱。如何调动乡村民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乡村法治建设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在哪儿?从道德底蕴角度看,能否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推进乡村法治的纵深发展?以问题为突破口,在界定道德底蕴、乡村法治诸概念前提下,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学科交叉法,沿着道德底蕴、乡村法治所需的道德底蕴、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面临的困境、乡村道德底蕴、如何在乡村道德底蕴基础上生长出乡村法治所需的道德底蕴这一基本逻辑层层推理,进而展开对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规范分析。道德底蕴主要指在历史变迁中,社会自发保存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具有相对恒常性的道德共识。由于现代法治建立在公共领域上,以公共性为支撑,离开公共性即无法治,且这种公共性以保护和实现个人权益为宗旨。又因法治产生在市场经济之中,因而,法治所需要道德底蕴,即由公共性和市场经济规约,既要个体具有平等观、权利观、义利统一观,又要具备参与普遍性的公共事务和政治活...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道德和道德底蕴
二、法治和乡村法治
第二节 道德底蕴是维系法治的重要支撑
一、法治为何需要道德底蕴的支撑
二、法治需要何种道德底蕴
第三节 增强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意义
一、调动乡村民众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主体积极性
二、提高乡村民众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自身素质
三、助推乡村民众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章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困境、影响因素及原因
第一节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困境
一、平等观、权利观的误读阻碍了乡村法治的实际运作
二、义利统一观的发育不足增加了乡村法治规避概率
三、社会公德的薄弱抑制了法治在乡村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影响因素
一、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不利因素
(一)泛道德主义压制平等观、权利观的生长
(二)圣人道德抑制义利统一观的发育
(三)差序人伦阻碍社会公德的增强
二、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有利因素
(一)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二)对勤勉自律的坚持
(三)对信任互助的践行
第三节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政治上:封建专制的禁锢
二、经济上: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三、社会上:公共空间和组织载体的缺乏
第三章 增强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路径
第一节 政治推动:法治政府及其公信力建设
一、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二、转变政府职能,去除泛道德主义
第二节 经济渗透:倡导健康的市场经济道德
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经济基础
二、打造乡村道德市场,培育义利统一观
第三节 社会巩固:从农民理性走向市民理性
一、培育社会公德,重振信任互助
二、注重独立人格教育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76724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道德和道德底蕴
二、法治和乡村法治
第二节 道德底蕴是维系法治的重要支撑
一、法治为何需要道德底蕴的支撑
二、法治需要何种道德底蕴
第三节 增强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意义
一、调动乡村民众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主体积极性
二、提高乡村民众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自身素质
三、助推乡村民众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章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困境、影响因素及原因
第一节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困境
一、平等观、权利观的误读阻碍了乡村法治的实际运作
二、义利统一观的发育不足增加了乡村法治规避概率
三、社会公德的薄弱抑制了法治在乡村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影响因素
一、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不利因素
(一)泛道德主义压制平等观、权利观的生长
(二)圣人道德抑制义利统一观的发育
(三)差序人伦阻碍社会公德的增强
二、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的有利因素
(一)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二)对勤勉自律的坚持
(三)对信任互助的践行
第三节 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政治上:封建专制的禁锢
二、经济上: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三、社会上:公共空间和组织载体的缺乏
第三章 增强乡村法治的道德底蕴路径
第一节 政治推动:法治政府及其公信力建设
一、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二、转变政府职能,去除泛道德主义
第二节 经济渗透:倡导健康的市场经济道德
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经济基础
二、打造乡村道德市场,培育义利统一观
第三节 社会巩固:从农民理性走向市民理性
一、培育社会公德,重振信任互助
二、注重独立人格教育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76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7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