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中心村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0 14:53
中心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潜在的外部利润诱使农村各类生产要素自动整合,村民自由选择居住地而形成的,对周边一定区域具有辐射和凝聚作用的新型乡村聚落,是不同于自然村和行政村的新的制度安排。中心村建设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取代旧的制度安排的变迁,指自然村或行政村向中心村的变迁。中心村建设中的行为体包括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宗族势力、乡村精英、普通村民。自然村或行政村能否变迁到中心村是由各个行为体的预期成本与收益和各行为体的力量决定的。影响行为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传统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组织与上级领导的偏好。影响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因素有各行为体的对比力量、搭便车的困境、路径依赖。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总体现状是机遇与问题并存。潜在的外部利润诱使自然村或行政村制度向中心村制度变迁。然而,由于我国政府的力量过于强大,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由各行为体的预期成本与收益及对比力量异化为政府及政府官员的预期成本与收益。政府及官员建设中心村激进,强制推行中心村制度;中心村建设只注重政府及官员的成本与利益,忽视其它行为体尤其是农民的成本与收益。各地方政府在规划中心村建设时...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1.5 文献综述
1.5.1 制度变迁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的述评
1.5.2 中心村建设文献综述
第2章 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理论及其逻辑结构
2.1 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2.1.1 制度与制度安排
2.1.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1.3 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
2.1.4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2.1.5 制度变迁的方式
2.2 制度变迁的逻辑结构
第3章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心村建设现状分析
3.1 潜在的外部利润是中心村制度变迁的源泉
3.1.1 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
3.1.2 科学技术的进步
3.1.3 人口数量与文化水平的变化
3.2 影响各行为体预期成本与收益分析的因素
3.2.1 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
3.2.2 意识形态
3.2.3 组织与上级领导的偏好
3.3 中心村建设中的行为主体
3.3.1 中央政府
3.3.2 地方政府
3.3.3 民营企业
3.3.4 宗族势力
3.3.5 乡村精英
3.3.6 普通村民
3.4 影响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因素
3.4.1 各行为体的对比力量
3.4.2 路径依赖
3.4.3 搭便车的困境
3.5 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总体现状
3.5.1 潜在的外部利润诱使自然村或行政村向中心村变迁
3.5.2 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异化为政府及政府官员的预期成本与收益
3.5.3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建设中心村“冒进”,强制推行中心村建设
3.5.4 中心村建设忽略农民及其他行为体的成本与收益
第4章 实证研究: 以郑坊乡兴源中心村为例
4.1 郑坊乡概况
4.2 兴源中心村现状
4.3 郑坊乡兴源中心村建设分析
4.3.1 郑坊乡存在潜在的外部利润
4.3.2 突发的6·7特大洪涝灾害改变了农民及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
4.3.3 政府官员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
4.3.4 中心村建设与灾后安置工作相结合降低了各行为体的成本
4.3.5 市场化运作降低了各行为体的成本
4.3.6 中心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提高了村民们的收益
4.3.7 上级政府与领导对中心村的偏好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收益
4.3.8 优惠政策与补助降代了基层政府与农民的成本
4.4 徐墩镇丰乐中心村概况及其与兴源中心村比较分析
4.4.1 丰乐中心村概况
4.4.2 兴源中心村与丰乐中心村比较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对中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5.1 建立中心村建设的不可行性论证制度
5.2 建立健全中心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5.2.1 普通农民的收益大于成本
5.2.2 符合中心村的功能
5.3 平衡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力量,实现农民与政府平等的谈判地位
5.3.1 加强农民话语权的表达
5.3.2 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制度的作用
5.3.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4 重点考虑农民的成本收益,政策与资源配置向中心村的农民倾斜
5.5 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简历
本文编号:3833065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1.5 文献综述
1.5.1 制度变迁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的述评
1.5.2 中心村建设文献综述
第2章 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理论及其逻辑结构
2.1 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2.1.1 制度与制度安排
2.1.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1.3 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
2.1.4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2.1.5 制度变迁的方式
2.2 制度变迁的逻辑结构
第3章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心村建设现状分析
3.1 潜在的外部利润是中心村制度变迁的源泉
3.1.1 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
3.1.2 科学技术的进步
3.1.3 人口数量与文化水平的变化
3.2 影响各行为体预期成本与收益分析的因素
3.2.1 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
3.2.2 意识形态
3.2.3 组织与上级领导的偏好
3.3 中心村建设中的行为主体
3.3.1 中央政府
3.3.2 地方政府
3.3.3 民营企业
3.3.4 宗族势力
3.3.5 乡村精英
3.3.6 普通村民
3.4 影响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因素
3.4.1 各行为体的对比力量
3.4.2 路径依赖
3.4.3 搭便车的困境
3.5 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总体现状
3.5.1 潜在的外部利润诱使自然村或行政村向中心村变迁
3.5.2 中心村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异化为政府及政府官员的预期成本与收益
3.5.3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建设中心村“冒进”,强制推行中心村建设
3.5.4 中心村建设忽略农民及其他行为体的成本与收益
第4章 实证研究: 以郑坊乡兴源中心村为例
4.1 郑坊乡概况
4.2 兴源中心村现状
4.3 郑坊乡兴源中心村建设分析
4.3.1 郑坊乡存在潜在的外部利润
4.3.2 突发的6·7特大洪涝灾害改变了农民及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
4.3.3 政府官员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
4.3.4 中心村建设与灾后安置工作相结合降低了各行为体的成本
4.3.5 市场化运作降低了各行为体的成本
4.3.6 中心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提高了村民们的收益
4.3.7 上级政府与领导对中心村的偏好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收益
4.3.8 优惠政策与补助降代了基层政府与农民的成本
4.4 徐墩镇丰乐中心村概况及其与兴源中心村比较分析
4.4.1 丰乐中心村概况
4.4.2 兴源中心村与丰乐中心村比较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对中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5.1 建立中心村建设的不可行性论证制度
5.2 建立健全中心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5.2.1 普通农民的收益大于成本
5.2.2 符合中心村的功能
5.3 平衡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力量,实现农民与政府平等的谈判地位
5.3.1 加强农民话语权的表达
5.3.2 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制度的作用
5.3.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4 重点考虑农民的成本收益,政策与资源配置向中心村的农民倾斜
5.5 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简历
本文编号:3833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3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