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协同参与研究 ————以江西为例
发布时间:2023-08-01 19:49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的实施,社会对乡村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地均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投资力度,开展了以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改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但由于长期以来地方财力有限,加上人口聚集程度不同,推进城镇化的重点还是围绕人口聚集度较高的城镇。社会公共资源的建设和配置在城乡差异明显,特别是农村的公共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数量和覆盖率严重不足,成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更是事关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良好开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探讨的问题是,乡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情况源何普遍发生?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村自主治理模式,面对农村人居环境较城镇脏乱差,是否还存在因为制度、管理、教育程度等深层次的客观原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本文以江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案例。结合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案例研究、数据分析、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度研究江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过程。本文研究发现,以往地方政府...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
1.2.2 国内外协同治理的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协同参与
2.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协同参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及治理方式
2.1.2 在协同参与领域存在的问题
2.2 实施协同参与的条件与方式
2.2.1 实施多方协同参与的有利条件
2.2.2 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2.3 协同参与的主体和参与方式
2.3.1 协同参与的治理主体
2.3.2 各参与主体的职能
2.3.3 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方式
第3章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协同参与案例——以江西省为例
3.1 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概况
3.2 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情况
3.2.1 政府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所开展的工作
3.2.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同参与:以江西四县为例
3.3 缺乏有效协同参与导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协同有待提高
3.3.2 资金缺口大
3.3.3 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3.3.4 村民参与程度低
3.3.5 农村污水治理成效差
第4章 协同参与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4.1 强化协同参与
4.2 统筹不同渠道的资金
4.3 构建共享的信息平台
4.4 积极引入市场化主体参与协同
4.5 引导多方参与设施的建设管理
4.6 因地制宜选择协同治理的方式
4.7 提升政府监督管理水平
4.8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第5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38249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
1.2.2 国内外协同治理的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协同参与
2.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协同参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及治理方式
2.1.2 在协同参与领域存在的问题
2.2 实施协同参与的条件与方式
2.2.1 实施多方协同参与的有利条件
2.2.2 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2.3 协同参与的主体和参与方式
2.3.1 协同参与的治理主体
2.3.2 各参与主体的职能
2.3.3 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方式
第3章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协同参与案例——以江西省为例
3.1 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概况
3.2 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情况
3.2.1 政府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所开展的工作
3.2.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同参与:以江西四县为例
3.3 缺乏有效协同参与导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协同有待提高
3.3.2 资金缺口大
3.3.3 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3.3.4 村民参与程度低
3.3.5 农村污水治理成效差
第4章 协同参与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4.1 强化协同参与
4.2 统筹不同渠道的资金
4.3 构建共享的信息平台
4.4 积极引入市场化主体参与协同
4.5 引导多方参与设施的建设管理
4.6 因地制宜选择协同治理的方式
4.7 提升政府监督管理水平
4.8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第5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38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38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