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近300年来聚落格局演变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近300年来聚落格局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聚落格局演变过程研究对探讨过去土地利用变化中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地名志资料建立吉林省聚落地名数据库,复原了吉林省近300 a来聚落格局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近300 a以来吉林省的聚落增长在时间上可识别出4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增长(1644~1735年)、增长加速(1736~1820年)、高速增长(1821~1949年)和增长放缓(1950~1990年)阶段,在空间上中部平原和丘陵台地地区在各时期都为聚落密度最大的区域,并且呈现出从中部的平原和丘陵台地向西部的平原和东部的山地扩散的过程。影响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可能与吉林省的自然地理条件、移民、驻防、以及政府所施行的政策等等相关。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学院数理学院生化环境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地名 聚落 土地利用 a 吉林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65,40901099)资助
【分类号】:K928.5
【正文快照】: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广义上是指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1]。在历史时期的新开垦区域,人类迁移定居逐渐形成聚落体系[2],重建这些地区聚落格局的演变历史,可以反映出人口的迁移和土地的开发过程。此外,聚落作为土地利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为,张平宇,宋玉祥;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2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3 韩茂莉;张一;方晨;赵玉蕙;;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J];地理研究;2008年05期
4 方修琦;叶瑜;曾早早;;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1661~1680年东北移民开垦对华北水旱灾的异地响应[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7期
5 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年05期
6 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7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蓝勇;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晓琴;;浅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2 夏健;王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对农村聚落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3 贾文臣;王卷乐;贾香云;李福印;;胶东地区3个主要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臧淑英;计爽;李雁;冯仲科;;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的图谱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5 叶瑜;方修琦;张学珍;曾早早;;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张奕君;查小春;丁洁;;陕北多沙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粒度分布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刘耀彬,李仁东;现阶段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8 熊梅;;清代东北地区森林消减与环境效应[J];东北史地;2008年04期
9 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10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昱;张弛;周惠成;沈必成;;SWA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沃晓棠;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王晨野;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与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秦伟;北洛河上游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贾俊姝;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冰;汾河河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2 张建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初探[D];长安大学;2010年
3 刘灵坪;明清以来滇池南缘地区的乡村聚落与人地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贤都;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余凌云;壶瓶山镇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构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褚清磊;唐宋时期陕北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万仙;近20年科尔沁土地沙漠化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荣亮;清代民国时长白山森林开发及其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艳茹;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动态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刘瑞强;西安新乡村建设的聚落特色挖掘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明,崔海亭,李宜垠;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演变历史的重建[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2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3 郑景云,郑斯中;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4 韩茂莉;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5 乌兰图雅;乌敦;那音太;;20世纪科尔沁的人口变化及其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6 韩茂莉;刘宵泉;方晨;张一;李青淼;赵玉蕙;;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7 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J];地理研究;1995年04期
8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9 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10 王守春;全新世中期以来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海洋;;论渭河上游早期农业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J];农业考古;2010年04期
2 哈丹朝鲁;;蒙古语地名研究概述[J];中国地名;2010年10期
3 贡璐;张海峰;安尼瓦尔·阿木提;韩春鲜;;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典型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中的人为影响空间分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9年04期
4 王振忠;;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以明清以来的皖南低山丘陵为中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晓奇;;文坛新锐[J];山西文学;2007年05期
6 陶吉兴;张健康;;杭州:从西湖迈入钱江[J];森林与人类;2006年02期
7 陈铭祖;于海;;黄山、横山考[J];中国地方志;2006年04期
8 ;围绕“两个率先” 扎实做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J];中国地名;2006年09期
9 郑卫东;程良波;;地名信息[J];中国地名;2006年11期
10 万良华;黄权生;;从重庆地名看重庆的森林变迁[J];三峡文化研究;2006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孙特生;侯鹰;郭欢欢;郝利霞;;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楚新正;孙慧兰;马倩;;基于RS的新疆甘家湖湿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4[C];2010年
3 宋巍巍;韩保新;刘芳文;余云军;;基于RS和GIS的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趋势研究[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4[C];2010年
4 王丽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的态势与机制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4[C];2010年
5 党青;杨武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区热岛效应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3[C];2010年
6 李杰;胡金明;袁寒;董云霞;;纳帕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季节动态及其驱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平;常晓梅;薛芳;;浅谈榆林市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8 周脚根;赵春江;黄文江;杨崇俊;;基于土地利用格局的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取样方法[A];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晶;李海波;;吉林省湿地资源现状评价及保护对策[A];首届吉林省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姚志刚;鲍征宇;;洞庭湖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环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A];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冰凝;京土地清查完成约谈 银行按黑名单限贷[N];华夏时报;2011年
2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3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5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6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7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8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9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朱周 通讯员安娜尔;哈密市新建小区门牌要办证[N];哈密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方广玲;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刘德林;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聂艳;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阳柏苏;景区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年
5 高清竹;农牧交错带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晓晖;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荒漠化状况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辉;清末长江三峡地区重庆府属州、厅、县界线复原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沈桂钊;晚清夔州府各县界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王文君;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杨维鸽;基于CA-Markov模型和多层次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周青;晋东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攀攀;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李扬;吴起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陈强;以防控侵蚀为目标的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沈逸菲;黔中安顺屯堡民居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刘煜杰;南四湖湿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近300年来聚落格局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9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