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抗争与权力运作G镇被拆迁农民与政府的策略互动
发布时间:2024-06-01 02:57
本研究以杭州市G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法和个案拓展法,以日常抗争理论和社会运动理论为理论工具,从策略互动的视角考察了城市化进程中被拆迁农民的日常抗争形式和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并将之置于策略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从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维度揭示了被拆迁农民的策略空间、手段、抗争动机和地方政府权力运作逻辑,旨在为解决拆迁矛盾提出政策建议。 G镇被征迁农民的抗争形式主要是“日常抗争”,这是农民在政治结构限制下,结合农村(农民)社会文化特征做出的有限的、合适的抗争;日常抗争的主要形式有日常和网络化诉苦、以突击装修、建房、分户、户口迁入、结婚、离婚为表征的钻空子行为、农民个体(钉子户)和集体拖延搬迁策略等。农民日常抗争的动机是复杂的,它们是农民的生存道义伦理、经济理性观念和权利规则意识的综合体现。地方政府在拆迁过程中受到拆迁进度约束,面临使用强制权力手段的政治、法律风险,选择“软硬兼施”的策略手段,以正式权力运作为主(包括建立科层制的目标责任机制和完善拆迁政策)、兼顾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包括事先确定评估机构、控制谈判过程、委托拆迁等)和非正式关系应用(借助村社干部和其他与被拆迁农民相关者的非正...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研究现状述评
1.2.1 基于“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
1.2.2 基于“结构/制度分析”的研究
1.3.个案的选择
1.4.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2.理论工具
2.1.日常抗争理论
2.2.社会运动理论
2.2.1 古典社会运动理论
2.2.2 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
2.3.策略互动:本文的分析视角
3.日常抗争:被拆迁农民的策略选择
3.1.G镇拆迁的基本情况概述
3.2.被拆迁农民的日常抗争术
3.2.1 诉苦:日常和网络化手段
3.2.2 钻空子:被拆迁农民的突击行为
3.2.3 拖延:钉子户的策略选择和集体性联盟
4.被拆迁农民的抗争动机
4.1.生存伦理和道义经济
4.2.经济理性
4.3.权利意识与规则意识
4.3.1 权利意识
4.3.2 规则意识
5.地方政府的权力运作及应对策略
5.1.正式权力运作
5.1.1 建立目标责任体系
5.1.2 完善拆迁政策
5.2.权力非正式运作与非正式社会关系应用
5.2.1 权力非正式运作
5.2.2 非正式关系应用
5.3.软硬兼施的权力运作
5.3.1 前期:说理与保证
5.3.2 打破僵局的中期:软硬兼施
5.3.3 后期:强制行动
6.重塑政府角色,完善拆迁制度
6.1.G镇被拆迁农民与政府策略博弈的结果分析
6.2.重塑政府角色
6.3.完善拆迁制度
6.3.1 科学界定公共利益,合理确定拆迁范围
6.3.2 规范拆迁程序,创新官民协商对话机制
6.3.3 确立合理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保障被拆迁人权益
6.3.4 完善被被拆迁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对象表
致谢
本文编号:3985458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研究现状述评
1.2.1 基于“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
1.2.2 基于“结构/制度分析”的研究
1.3.个案的选择
1.4.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2.理论工具
2.1.日常抗争理论
2.2.社会运动理论
2.2.1 古典社会运动理论
2.2.2 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
2.3.策略互动:本文的分析视角
3.日常抗争:被拆迁农民的策略选择
3.1.G镇拆迁的基本情况概述
3.2.被拆迁农民的日常抗争术
3.2.1 诉苦:日常和网络化手段
3.2.2 钻空子:被拆迁农民的突击行为
3.2.3 拖延:钉子户的策略选择和集体性联盟
4.被拆迁农民的抗争动机
4.1.生存伦理和道义经济
4.2.经济理性
4.3.权利意识与规则意识
4.3.1 权利意识
4.3.2 规则意识
5.地方政府的权力运作及应对策略
5.1.正式权力运作
5.1.1 建立目标责任体系
5.1.2 完善拆迁政策
5.2.权力非正式运作与非正式社会关系应用
5.2.1 权力非正式运作
5.2.2 非正式关系应用
5.3.软硬兼施的权力运作
5.3.1 前期:说理与保证
5.3.2 打破僵局的中期:软硬兼施
5.3.3 后期:强制行动
6.重塑政府角色,完善拆迁制度
6.1.G镇被拆迁农民与政府策略博弈的结果分析
6.2.重塑政府角色
6.3.完善拆迁制度
6.3.1 科学界定公共利益,合理确定拆迁范围
6.3.2 规范拆迁程序,创新官民协商对话机制
6.3.3 确立合理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保障被拆迁人权益
6.3.4 完善被被拆迁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对象表
致谢
本文编号:3985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98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