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和顺古镇“耕读文化”景观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8:39
本文关键词:腾冲和顺古镇“耕读文化”景观特色研究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内一些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聚居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古村落从地域文化和景观展开研究并切实对其加以传承和保护已成当务之急。目前,国内针对古村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保护和古镇规划等方面,对古村镇文化景观及其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未见详尽阐述。本论文力图另辟蹊径,从地域特定文化“耕读传家”入手,梳理其与古村镇文化景观形成的关系,以探索内在成因,针对和顺古镇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形成的文化景观等论题做出深入研究。 论文从实地调研到撰写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结合相关文献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当地“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古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选址布局、内部结构、空间秩序、邻里宅院、装饰元素等文化景观形成要素,对和顺古镇“耕读文化”景观特色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选取与和顺古镇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江南古镇西递村作比较研究,通过文化传承、历史发展、整体形态、景观空间、建筑形式等诸多文化景观特征的对比分析,指出两地由于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导致“耕读文化”内在本质和文化景观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通过归纳总结和顺古镇文化景观的形成和特色有以下研究成果: 1、和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经数百年传承不衰,究其原因源于边陲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明朝实行屯田军户及民族政策、佛道儒宗教的演变、宗族意识、儒家教育以及历代海外成功者反哺家乡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 2、和顺古镇文化景观分为五个层次,即整体形态、内部结构、邻里空间、院落民居、装饰元素。和顺古镇整体形态布局与周边山水格局遥相辉映、和谐相融,以保持生态平衡。内部结构分为“面、线、点”逐步深入,街巷、水道依山形从高到底网状走势。和顺极具特色的闾门邻里空间依照姓氏族群成鱼骨状分布,空间脉络清晰。民居将传统四合院与地域环境、边地文化相结合,形式众多中西合璧、典雅美观的古建筑群。 3、通过和顺与西递两村落从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对比分析表明:两地虽具有相似“耕读文化”背景,但文化本质和景观表现形态各不相同,西递村落文化具有内向性、单一性、权贵性的特征,文化景观表现为内敛、封闭、华丽。而和顺古镇则具有外向性,多样性、平民化、边塞性等特征,文化景观多表现出开放、包容、传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生活的特性。 4、由于和顺村落“耕读文化”的外向型本质,引申出和顺文化景观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精神导向作用;景观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景观的建造和维护具有自发性。 5、和顺文化景观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价值、汉文化在边塞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的研究价值、延续质朴与纯净的审美价值。进而指出古镇在当今开发建设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故针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不可再生性论文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发展策略,以应对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与规划所产生的矛盾。 综上所述论文得出的结论表明和顺古镇地处西南边地,“耕读文化”景观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再生的,具有发展的规律性。论文研究旨在保护、传承和顺“耕读文化”景观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国传统“耕读文化”思想,为当今营造城镇化精神家园和重塑道德观念提供借鉴和启示,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地域性的典范实例。
【关键词】:和顺古镇 耕读传家 文化景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2;K9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5
- 1.1 项目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的方法11
- 1.3.1 文献研究11
- 1.3.2 实地调查11
- 1.3.3 案例研究11
- 1.3.4 比较研究11
- 1.4 相关理论综述11-12
- 1.4.1 景观安全格局11-12
- 1.4.2 文化景观12
- 1.4.3 场所精神12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5
- 1.5.1 国内相关研究12-13
- 1.5.2 国外相关研究13-14
- 1.5.3 发展趋势14-15
- 2 研究区域现状及发展概况15-17
- 2.1 地理位置15
- 2.2 自然环境15-16
- 2.3 历史文化16
- 2.4 经济发展16-17
- 3 和顺古镇“耕读文化”景观研究17-60
- 3.1 “耕读文化”研究17-23
- 3.1.1 边地环境17-18
- 3.1.2 屯田政策18
- 3.1.3 民族政策18-19
- 3.1.4 宗教演变19
- 3.1.5 宗族意识19-21
- 3.1.6 抗战文化21
- 3.1.7 儒家教育21-22
- 3.1.8 传统习俗22-23
- 3.2 文化景观案例研究23-56
- 3.2.1 地域文化景观分析23-27
- 3.2.2 古镇文化景观分析27-38
- 3.2.3 里坊文化景观分析38-46
- 3.2.4 宅院文化景观分析46-53
- 3.2.5 装饰元素分析53-56
- 3.3 文化景观的通感研究56-60
- 3.3.1 村落文化景观的感知56-58
- 3.3.2 景观的文化认同58
- 3.3.3 文化景观审美体验58-60
- 4 与江南相似古镇西递村文化景观的比较研究60-77
- 4.1 西递古镇“耕读文化”景观的分析60-62
- 4.1.1 文化背景概述60-62
- 4.2 两地“耕读文化”景观之异同62-63
- 4.3 两地古镇非物质空间对比研究63-68
- 4.3.1 汉文化传承不同64
- 4.3.2 “耕读文化”演义不同64-65
- 4.3.3 宗族制度不同65-67
- 4.3.4 文化比较分析67-68
- 4.4 两地古镇发展的对比研究68-69
- 4.5 两地古镇文化景观的对比研究69-74
- 4.5.1 整体形态对比69-70
- 4.5.2 文化景观空间对比70-71
- 4.5.3 建筑形态对比71-73
- 4.5.4 标志性景观对比73-74
- 4.5.5 装饰文化元素对比74
- 4.6 小结74-77
- 5 和顺古镇文化景观保护策略77-89
- 5.1 古村镇文化景观特征77-78
- 5.1.1 导向性77
- 5.1.2 演进性77-78
- 5.1.3 特殊性78
- 5.1.4 自发性78
- 5.2 和顺古镇文化景观的价值78-80
- 5.2.1 历史文化价值78-79
- 5.2.2 审美价值79
- 5.2.3 体验价值79-80
- 5.3 古镇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80-81
- 5.4 古镇生态保护理念81
- 5.5 和顺古镇文化景观生态保护措施81-85
- 5.5.1 保护古镇风貌81-82
- 5.5.2 文化资源保护82-83
- 5.5.3 景观资源保护83-85
- 5.6 地域文化传承措施85-87
- 5.7 和顺古镇文化景观发展策略87-89
- 5.7.1 文化展示87
- 5.7.2 文化分区87-88
- 5.7.3 文化体验88-89
- 6 结论与展望89-91
- 6.1 结论89-90
- 6.2 展望90-91
- 参考文献91-94
- 个人简介94-95
- 教师简介95-96
- 致谢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富;论徽州宗族祠堂[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王椺;;黟县西递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聚落空间的现代解读[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3 杨素红;;浅析和顺古镇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色[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4 高飞;郑永莉;许大为;;安徽古村落园林景观的开发与保护[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年03期
6 张轶群;传统聚落的人文精神——解读和顺乡[J];规划师;2002年10期
7 赵清秀;;走进徽州看民居[J];城乡建设;2009年02期
8 蒋高宸,吕彪;原型与重构建水聚落研究导论[J];华中建筑;2000年01期
9 季富政;大雅和顺──来自一个古典聚落的报告(续)[J];华中建筑;2000年03期
10 吴晓华;王水浪;;江南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及保护利用探讨[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65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65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