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约束下云阳县城镇化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安全约束下云阳县城镇化发展研究
【摘要】: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在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方面,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同时保证生态安全,即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如何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生态安全更为敏感和脆弱的三峡库区重点县——云阳县为研究案例,更加彰显研究目标的典型性。首先,以云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生态安全水平两个基本维度,分别构建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综合评价法和PSR模型定量分析云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生态安全水平在1993-2013年期间的演变趋势和特征,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解析影响二者的主因子;然后,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云阳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安全相互关系,探索二者相互影响的规律以及城镇化对生态安全约束的响应;最后,基于上述定量研究结果,结合云阳县实际,提出推进城镇化和生态安全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文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3年至2013年期间,云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1年期间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从0.1494增加至0.8776,增长了近6倍,其中,2009年以后城镇化水平增速加快,相比2009年以前年均增速提升近4个百分点。增长因素分析表明,云阳县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主要受经济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生活质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所带动,但主要归因于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的主导作用。(2)研究时段内,云阳县生态安全综合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1993年的0.61上升至2013年的0.71,年均增幅为0.78%。其中,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状态指数总体上升,响应指数基本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生态安全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云阳县生态安全等级由强警状态逐渐演变为较安全状态。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环境保护因子是影响云阳县生态安全水平的主导因子,其对生态安全水平的贡献度为59.73%,城镇环境质量因子次之。(3)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安全水平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云阳县生态安全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EKC关系,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安全水平拟合曲线近似于正“U”型曲线,并处于曲线右侧发展阶段,说明生态安全水平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改善。二者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说明生态安全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自身的演变能够引起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变化。VA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累积效应,生态安全水平提升前期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后期又比较严格地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生态安全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在前三期反应较小,后期负向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方差分解发现,生态安全水平对自身影响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城镇化发展水平对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在逐渐上升,而生态安全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非常剧烈,约束作用明显,但对其自身影响的贡献大幅下滑。(4)城镇化对生态安全约束的响应表现为压力和状态约束响应,引起城镇化系统状态的信号表现,从而促使响应行动返向影响城镇化发展,通过响应流程的作用和信息反馈达到优化城镇化发展的目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5)云阳县生态安全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约束作用愈来愈大,这对于库区区县具有典型借鉴性。云阳县在保障其生态安全方面,必须防治自然灾害,治理“三废”污染,鼓励生态产业的发展;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方面,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护生态。
【关键词】:生态安全 城镇化 约束 三峡库区 云阳县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2-14
- 1.2.1 主要研究内容12
- 1.2.2 方法与技术路线12-14
- 1.3 数据来源14
- 1.4 云阳县概况14-16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16-30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16-26
- 2.1.1 城镇化的相关研究16-21
- 2.1.2 生态安全的相关研究21-24
- 2.1.3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相互关系研究24-25
- 2.1.4 研究评述25-26
- 2.2 理论基础研究26-30
- 2.2.1 城镇化相关理论26-27
- 2.2.2 生态安全相关理论27-30
- 第3章 云阳县城镇化水平分析30-42
- 3.1 指标体系构建30-32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0
- 3.1.2 指标体系结构30-32
- 3.1.3 指标解释32
- 3.2 评价过程32-34
- 3.2.1 指标数据标准化32-33
- 3.2.2 指标权重获取33-34
- 3.3 结果分析34-40
- 3.3.1 云阳县城镇化水平演变特征分析34-36
- 3.3.2 影响因素分析36-40
- 3.4 本章小结40-42
- 第4章 云阳县生态安全水平评价42-52
- 4.1 评价模型构建42-43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42
- 4.1.2 生态安全水平指标体系42-43
- 4.2 结果分析43-50
- 4.2.1 确定综合权重43-44
- 4.2.2 云阳县生态安全水平演变特征分析44-46
- 4.2.3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46-47
- 4.2.4 影响因素分析47-50
- 4.3 本章小结50-52
- 第5章 云阳县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关系解析52-64
- 5.1 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相关性分析52-59
- 5.1.1 基于EKC模型的分析52-55
- 5.1.2 基于VAR模型的相关性分析55-59
- 5.2 城镇化对生态安全约束的响应分析59-61
- 5.2.1 城镇化的压力响应60-61
- 5.2.2 城镇化的状态响应61
- 5.2.3 城镇化的生态安全响应结果61
- 5.3 本章小结61-64
- 第6章 基于生态安全导向的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64-68
- 6.1 保障云阳县生态安全的措施64
- 6.1.1 防治自然灾害,保育生态环境64
- 6.1.2 治理环境污染,提高库区城镇环境质量64
- 6.1.3 实施综合开发保护,逐步实现生态发展64
- 6.2 提升云阳县城镇化水平的的路径64-66
- 6.2.1 凸显区位优势,联动周边城镇65
- 6.2.2 吸纳外流人口,发挥人口潜力65
- 6.2.3 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经济实力65-66
- 6.2.4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激活县域城镇发展潜力66
- 6.2.5 保障民生事业,提高生活水平66
- 6.3 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对策66-68
- 6.3.1 更新城镇建设理念,注重城镇功能协调发展66-67
- 6.3.2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助力城镇经济发展67
- 6.3.3 立足库区生态本底,建设宜居生态城镇67
- 6.3.4 突出宏观规划引导,加强生态安全管控67
- 6.3.5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生态建设效益67-68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7.1 研究结论68-69
- 7.2 研究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2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3 卢远;莫建飞;韦亮英;;生态约束性城市扩展模型构建与应用分析——以南宁市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8年06期
4 闫梅;黄金川;;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评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5 周旭;;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姚士谋;崔功豪;许学强;王万茂;陈雯;陈爽;;按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J];经济地理;2009年01期
7 程俊杰;唐德才;;“苏南”城市化历史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年11期
8 吴结春;李鸣;;生态安全及其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8年01期
9 王琳;;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济南为例[J];价值工程;2011年04期
10 曹钢;;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J];改革;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黄锟;[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琳;山东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2 王志琴;小城镇地区生态安全研究初探[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月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张红美;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1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67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