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政治参与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4:07

  本文关键词:政治参与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参与 群体性事件 民主素质 政治制度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一些地区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广东乌坎事件、江苏启东事件等,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当前加大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从政治参与的视角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发现,虽然当前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处于高发态势,参与人数多,发生规模大,参与主体手段激进,暴力化特征明显,现场处置难度加大。但是,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根源于经济利益冲突,与社会骚乱、恐怖主义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具有政治反动性质。由此性质可以得到,群体性事件虽然属于政治参与行为,但是属于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行为,因为民众利益诉求都是正当的,只是民众政治表达方式不当,所以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结果危害较大。 民众利益受损后,之所以选择群体性事件这种非制度化的方式,与当前我国政治社会化水平不高,民众的民主素质较低;以及政治制度化程度低,导致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前,有效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对策是要加强政治社会化进程,培育公民文化;最为主要的矛盾还是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民主形式,拓宽畅通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和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减少民众非理性政治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政治参与 群体性事件 民主素质 政治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序言9-17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 研究述评10-14
  • (一) 从公民社会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10
  • (二) 从法学的角度探究群体性事件10-12
  • (三) 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群体性事件12
  • (四) 从政府治理能力的角度应对群体性事件12-13
  • (五)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13-14
  • 三、 研究内容14-15
  • 四、 研究方法15-16
  • (一) 文献研究的方法15
  • (二) 案例研究法15-16
  • (三) 比较分析法16
  • 五、 本文的创新和难点16-17
  • 第二章 政治参与理论概述17-29
  • 一、 政治参与的概念17-20
  • 二、 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20-26
  • (一) 影响政治参与的经济因素20-21
  • (二) 影响政治参与的公民素质因素21-23
  • (三) 影响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23-24
  • (四) 影响政治参与的制度因素24-26
  • 三、 政治参与的价值26-29
  • (一)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和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27
  • (二)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27
  • (三)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培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27-28
  • (四)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28
  • (五)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促进社会公平28
  • (六)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28-29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概述29-42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29-31
  • 二、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31-34
  • (一) 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的态势且规模越来越大32
  •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增多32
  • (三) 谣言借助新媒体加剧了事件的恶化32-33
  • (四) 行为手段的激进性和暴力性33
  • (五) 群体性事件处置难度大33-34
  • 三、 典型案例分析34-38
  • (一) 贵州瓮安事件34-36
  • (二) 乌坎事件36-37
  • (三) 事件分析37-38
  • 四、 群体性事件的功能38-42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正功能38-40
  • (二) 群体性事件的负功能40-42
  • 第四章 政治参与理论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42-58
  • 一、 社会利益分配不公,民众合法利益受损导致民众社会挫折感增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经济性原因42-44
  • 二、 教育的偏差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教育原因44-47
  • 三、 公民文化的缺乏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文化原因47-49
  • 四、 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性原因49-57
  •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完善49-52
  • (二)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不完善52-53
  • (三) 信访制度功能异化53-56
  • (四) 司法制度不健全,民众权益不能得到有效救济56-57
  • 五、 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57-58
  • 第五章 政治参与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对策分析58-66
  • 一、 建立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58-59
  • 二、 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59-60
  • 三、 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60-62
  • 四、 完善政治体制机制,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以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62-65
  • (一)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人大代表的代表性62-63
  • (二)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保障基层群众的政治权利63-64
  • (三) 完善信访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政治权益64
  • (四) 完善司法制度,维护司法独立64-65
  • 五、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65-66
  • (一) 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65-66
  • (二) 完善公共政策参与机制,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水平66
  • 第六章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3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志全;;民间组织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廖和平;曹汉林;;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策探究[J];创新;2009年01期

3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4 赵颖;;从群体性事件看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J];东南学术;2008年04期

5 王庆功;;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及防控对策[J];东岳论丛;2011年01期

6 周联兵;;完善公民社会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7 曾海若;;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政府角色[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汤三红;;道路交通事故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储召红;;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公安研究;2010年09期

10 游云福;;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及成因[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000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00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