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尤其是“无直接利益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的诱发社会骚乱,影响安定团结,恶化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经济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对于“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发生特点和应对措施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几年来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界的热烈讨论,都试图找出应对措施,但往往都仓促应战,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归结群体性事件的几种表现形态,解决“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是其中最为棘手的一类,学界对于此类事件的研究还比较少,所提出的应对措施也显得乏力,究其原因是“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复杂、隐蔽,特征多样化,处置难度大。本文落脚在“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上以及具有的特点上。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多学科交叉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较为全面地搜集中外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资料。梳理与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性质、类型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基层政府与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寻群体性事件的防治与基层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主要参考了以下两类文献:一是国内学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包括报纸和期刊上的文章和论文、学位论文、专著等;二是关于社会冲突、危机管理等方面的中文译著等。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了当前我国几起典型的群体性事件作为案例,如“贵州瓮安事件”和“湖北石首事件”等,这些案例都是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几起案例的分析论证,从而试图寻找到引起该事件的原因和妥善解决的应对措施。多学科交叉法。在本文研究中涉及了政治学、行政管理学、法学、社会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相互辅助,彼此依托。 在对近十年来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在近五年年来,“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呈逐年上升,本文在总结近几年具有影响的几次该类事件的基础上,从参与群众的动机入手,分析并总结出来“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事件的特征,寻找参与者的隐藏动机,这也就是引发事件的深层次的原因。结合自己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提出了应对措施和预防机制的建立。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这是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正确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无直接相关利益 社会稳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研究背景10-14
- 1.1.1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定义及分类10-13
- 1.1.2 近年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13-14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2.1 研究目的14
- 1.2.2 研究意义14-15
- 1.3 文献综述15-22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5-19
- 1.3.2 国内的研究综述19-22
- 1.3.3 小结22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22-24
- 第2章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24-30
- 2.1 案例呈现24-27
- 2.1.1 案例回溯(以“瓮安事件”为例)24-25
- 2.1.2 特点分析25-26
- 2.1.3 事件发展的序列图26-27
- 2.2 特点总结27-30
- 第3章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30-38
- 3.1 人群参与的动机分析30-31
- 3.2 外在原因31-33
- 3.2.1 诱因主体不同31-32
- 3.2.2 多因素作用下事件的共同作用32-33
- 3.3 内在原因33-36
- 3.4 引发的反思36-38
- 第4章 应对“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分析38-47
- 4.1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管理水平的提高38-41
- 4.1.1 从“统治”到“善治”的理念转变38-39
- 4.1.2 领导水平的提高39-41
- 4.2 依法合理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41-45
- 4.2.1 确保处理的合法公正性41-42
- 4.2.2 处置时对利益诉求方的保障42-44
- 4.2.3 对问题处理时的风险估计44-45
- 4.3 多渠道的疏导民意45-47
- 4.3.1 民意表达的新渠道——网络45
- 4.3.2 “网络群体性事件”实例45-46
- 4.3.3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的重要性46-47
- 结论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璞,张占斌;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与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 马建珍;浅析政府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3年05期
3 黄光祖,李昱;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J];公安研究;1994年06期
4 郭永运;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些体会[J];政法学报;1994年03期
5 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6 薛澜;张杨;;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治理群体性事件[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7 陈越;;试论政府公共危机决策的困境与机制创新[J];商业经济;2005年12期
8 康杰,陈绍辉;论刑讯逼供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03年03期
9 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张兆端;国外境外关于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之研究[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芳;;从两起群体突发事件谈党政机关执政能力建设[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西省宜丰县法院 蔡小林;[N];人民法院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多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个体与群体行为决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2 杨严炎;群体诉讼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赖小燕;转型期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周志文;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龚炜;群体性事件处置相关法律问题[D];苏州大学;2005年
4 黄琴;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曹孔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刘革安;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D];湘潭大学;2006年
7 袁宏伟;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1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0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