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10:47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 政府形象 评价体系 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数量的增多,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和信息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传播愈发重要起来。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以往由于公众缺少信息传播和表达意见的渠道,各种矛盾处于潜在的状态,没有爆发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和压力。但是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对各种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进行监督,发表意见、主张权利和发泄不满情绪。因此,一旦有公共事件被曝光,极易引发“网络围观”,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考验着政府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监控、对于舆论的有效引导,以及提高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是否能正确、有效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不仅仅事关政府处理网络事件的能力,还严重影响到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塑造。政府形象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是政府自身表现和公众评价的统一。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既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又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对政府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与单纯的“政府形象”是不同的。从整体上看,“政府形象”是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印象,是社会各种因素、政府各种作为、公众各种认知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个结果;“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则是影响这个整体结果的一个因素,它不仅是公众对政府形成的一种综合印象,在互联网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更是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最后结果的一个原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广大网民、媒体和一部分网络水军。要想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保证政府良好的形象传播,需要多方共同作用。首先,政府要公开透明、迅速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时回应、持续表达,增加与网民的互动;还要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其次,媒体要积极配合: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占据有效时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最后,还要注重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的自我管理。只有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打造一个阳光、效能、责任的政府形象。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政府形象 评价体系 应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5
  • 一、选题来源10-11
  •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11-12
  • 三、研究现状12-13
  • 四、创新点和难点13
  • 五、研究方法13-15
  • 第1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15-23
  •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15-19
  • 1.1.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15-16
  • 1.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16-19
  •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19-23
  • 1.2.1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形象的联系19-21
  • 1.2.2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界定21-23
  • 第2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形象评价体系及问题分析23-36
  •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评价主体及其动机23-26
  • 2.1.1 网民及其动机23-24
  • 2.1.2 媒体及其动机24-25
  • 2.1.3 网络水军及其动机25-26
  •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评价标准26-32
  • 2.2.1 组织要素标准27-30
  • 2.2.2 目标要素标准30
  • 2.2.3 政策要素标准30-31
  • 2.2.4 效率要素标准31-32
  • 2.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在形象塑造和维护方面的问题32-36
  • 2.3.1 反应迟缓,信息披露不及时32-33
  • 2.3.2 置信度低,处置力度小33-34
  • 2.3.3 不善用媒体,忽视媒体作用34-36
  • 第3章 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时维护和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36-45
  • 3.1 政府方面36-40
  • 3.1.1 公开信息,透明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36-37
  • 3.1.2 先入为主,迅速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37
  • 3.1.3 及时回应、持续表达,增加与网民的互动37-38
  • 3.1.4 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38-39
  • 3.1.5 注重公务员形象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的能力39-40
  • 3.2 媒体方面40-43
  • 3.2.1 抢占舆论制高点,占据有效传播时机40-41
  • 3.2.2 保证客观公正性,向公众提供权威可靠的信息41-42
  • 3.2.3 大力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意见领袖"42-43
  • 3.3 公众方面43-45
  • 3.3.1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43-44
  • 3.3.2 提高公众的评论能力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金荣;争取把更多的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台县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叶国兵;;用和谐理念指导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公安教育;2008年04期

3 廖海青;;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J];南风窗;2009年05期

4 王鲁军;张闻一;;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1期

5 王锡锌;;从“管理”走向“参与”的转变[J];人民论坛;2009年16期

6 燕继荣;;诊断群体性事件的三种理论依据[J];人民论坛;2009年22期

7 王顺美;;提升公权力公信力与防范群体性事件是正向关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8 ;劳资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J];共产党员;2010年02期

9 曹英;;群体性事件中信息处理的策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10 张笑春;;重建信任: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所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2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华东;张慧玲;;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詹祖良;;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2 陕西省白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阮家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白河[N];西部法制报;2010年

3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 陈占旭;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1年

4 倪晓;山东连续三年实现五个下降[N];法制日报;2007年

5 信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张传明;要把握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度[N];今日信息报;2007年

6 洪茂琼;清溪镇四项机制保平安[N];巢湖日报;2007年

7 董倍宏;我市召开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陇南日报;2008年

8 陈立雄;桂平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N];广西日报;2008年

9 王德聪;实现北京两会“零上访”目标[N];毕节日报;2008年

10 江玲玲 月航 李超;民革市委提出14条对策建议[N];常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斌;中国野生动物园建设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2 刘苏社;我国政府农业投资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郑小晴;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及其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周洁敏;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曾丽娟;住宅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萍;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宋荣兴;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郭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马国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杜桥省;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刘志杰;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骆毅;新世纪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黄杜;博弈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嘉琳;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分析及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文馨;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角色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5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05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