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的生物学原因
发布时间:2017-10-12 02:25
本文关键词:论犯罪的生物学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治安领域,已经先后发生了一系列怵目惊心的恶性犯罪,尤其是接二连三发生的连环杀人、大规模杀人和毫无因果联系的暴力伤害犯罪,已经无法再用诸如道德水平低下、思想教育失败、家庭环境不良、学校教育不力等“经典”的、“教条”的理论来加以说明。曾经被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视作禁区的犯罪生物学研究,重新回到了学者的研究视野。加强有关犯罪生物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强调生物学方法在犯罪原因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已可谓是当务之急。 本文第一章论述了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源流。主要从犯罪生物学研究的产生背景入手,分析评价了犯罪生物学的产生对犯罪学研究对象转变和方法论革新所起到的历史推动作用。本章以龙勃罗梭犯罪人类学派的出现为标志,分三个阶段着重对犯罪生物学研究的兴衰进行了回顾,评价了各阶段的研究方式、研究成果及历史作用。 第二章总结了犯罪生物学研究者在遗传学、精神病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脑学学说、体质学说等多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均是国外近百年来在犯罪生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本章旨在通过从多个角度辩证、多面的讨论犯罪生物学研究的各种尝试,客观地反映生物学的发展为研究犯罪原因的技术和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辩证地指出生物学犯罪原因理论不断遭受质疑、不断受到排斥的科学技术因素。 第三章着重分析论述了当前犯罪生物学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对犯罪的生物学研究缺乏一个科学、公正的认识,是导致该项研究没有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章从论证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科学性入手,阐述了犯罪生物学研究的认识价值、司法价值和立法价值,进而将视线转向国内目前研究的现状,分析评价了当前制约犯罪生物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对犯罪生物学研究的批判。 基于前一章的分析论述,第四章对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本章从犯罪生物学研究在法学体系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评述了学界关于“生物因素异常的犯罪人是否应该入罪化”的主要观点,并就生物学原因在犯罪原因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犯罪生物学 染色体研究 生物化学 犯罪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7.1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1
- 第一章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源流11-22
- 第一节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滥觞11-14
- 一、犯罪生物学研究的产生背景11-13
- (一) 社会现实的需要是犯罪生物学产生的潜在动力11-12
- (二) 科学发展是犯罪生物学产生的推动力12
- (三) 学术精英是犯罪生物学产生的直接动力12-13
- 二、犯罪生物学产生的历史评价13-14
- (一) 研究对象的转移——从"犯罪行为"到"犯罪人"13
- (二) 方法论的革新——从"哲学思辨"到"实证考察"13-14
-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兴衰14-22
- 一、蒙昧的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15-17
- 二、龙勃罗梭时期的犯罪生物学17-20
- 三、走上歧途的遗传决定论20-22
- 第二章 犯罪生物学研究的成就22-38
- 第一节 犯罪的染色体研究22-24
- 一、XYY染色体异常23
- 二、XXY染色体异常23-24
- 三、相关案例24
- 第二节 克雷奇默的犯罪体质学说24-26
- 一、基本理论基础24-25
- 二、体质和人格分类25-26
- (一) 肥胖型和循环性25
- (二) 细长型和分裂性25
- (三) 斗士型和粘结性25-26
-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病学研究26-27
- 一、精神分裂症26
- 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26-27
- 三、癫痫27
- 四、病态人格27
- 五、智能障碍27
- 第四节 犯罪的双生儿研究27-29
- 一、朗格等人的研究27-28
- 二、克里斯蒂安森的研究28-29
- 第五节 病理学、生理变化与犯罪29-32
- 一、内分泌障碍病理学与犯罪30
- 二、后天的生理变化与犯罪30-31
- 三、体内化学元素与犯罪31-32
- 第六节 生物化学与犯罪32-36
- 一、MAO酶缺失33
- 二、基因、MAO酶缺失和五羟色胺异常33-34
- 三、神经递质异常34-35
- 四、维生素缺乏和"知觉障碍"35
- 五、睾酮与犯罪35-36
- 第七节 脑电波、脑电图异常与犯罪36
- 第八节 生物节律与犯罪36-38
- 第三章 犯罪生物学研究现状38-45
- 第一节 正确认识犯罪生物学研究38-41
- 一、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科学性38-39
- 二、犯罪生物学原因的研究价值39-41
- (一) 认识价值39-40
- (二) 司法价值40-41
- (三) 立法价值41
- 第二节 制约发展的主要方面41-42
- 一、客观因素制约41-42
- 二、主观思想制约42
- 第三节 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42-45
- 一、对于犯罪学研究的批判43
- 二、对于犯罪生物学研究的哲学批判43
- 三、关于生物犯罪学局限性的批判43-45
- 第四章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再思考45-49
- 第一节 在法学体系中的尴尬角色45-47
- 一、关于入罪说的思考45-46
- (一) 原始暴力犯罪说45
- (二) 社会文化制约说45-46
- 二、除罪说46-47
- (一) 惩罚价值说46
- (二) 矫正分类说46-47
- 三、关于入罪说和除罪说观点的评价47
- 第二节 在犯罪原因体系中的模糊地位47-49
- 一、主要因素说48
- 二、次要因素说48-49
- 结束语49-50
- 注释50-52
- 参考文献52-54
- 后记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健;比较与借鉴:鉴定人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2 贾宇,莫洪宪,,康均心;我国应重视犯罪生物学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 傅晓晴,白平,陈惠颖,陈少东,徐翔宇,陈琪,陈静波,邓龙生;46例暴力型罪犯的中医辨证及与神经-肾上腺功能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许文琼;;学生暴力犯罪原因系统解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5 沈广虎,苏冈;血清睾丸酮水平与精神病和犯罪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年01期
6 刘苗;;生物安全——犯罪学研究的新领域[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应柳华;;暴力犯罪生理机制的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邱格屏;遗传学与犯罪研究论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9 皮建华;生理与犯罪简论[J];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浙安;论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5年
2 秦中华;论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6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1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