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VS出大事: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出事VS出大事: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基层治理 行动逻辑 不出事 出大事 弹簧模型 弹性定律
【摘要】:中国基层治理陷入了政府的“不出事”逻辑Vs民众的“出大事”逻辑的困境之中。如何走出困境,这是基层治理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本研究从基层治理行动逻辑入手,致力于回答基层治理行动逻辑内涵是什么?使用什么理论工具来展开研究行动逻辑?行动逻辑是如何形成的?行动逻辑未来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对基层治理困境的破解产生积极意义。 本研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逻辑主线从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基本内涵、分析框架、历史考察、形成原因、案例分析、域外经验、未来方向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展开。基本内涵部分主要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归纳来回答“不出事”逻辑和“出大事”逻辑的内涵、特征、要素以及两者间关系,这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分析框架部分是基于现有理论工具在解释行动逻辑方面存在局限,因此在借鉴吸收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冲突理论、胡克定律的基础上,结合基层治理的实际,提出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弹簧模型这一新的分析框架。弹性模型的核心假设就是行动主体间的互动遵循弹性定律。另外,根据弹簧两端行动主体的位置关系将弹簧模型分为上下关系弹簧模型和水平关系弹簧模型,而水平关系弹簧模型则是未来的方向;历史考察部分是从制度的角度通过纵向的历史考察来分析基层治理行动逻辑是如何发展演进的,弹簧模型与不同历史时期的行动逻辑之间有什么联系;形成原因部分就是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行动逻辑,本部分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理性选择、社会结构、信息技术、公民社会这几个主要影响因素来分析这些因素是否对行动逻辑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案例分析部分首先呈现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然后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和弹性定律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来检验分析框架的适用性,同时,案例分析更是通过经验材料来回答行动逻辑形成的原因;域外经验部分选取四个基层治理成效显著的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从如何形成政府与民众间有效互动的角度来归纳总结其已经取得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基层治理的实际对经验取得原因展开分析;未来方向部分主要回答基层治理行动逻辑为什么要转型,向什么方向转型,为什么向这个方向,如何转型,这些问题关涉行动逻辑未来的方向。本部分先对世界上基层治理取得显著成就的几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基层治理经验进行考察,然后从理论上阐明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最后提一下中观层面的对策思考。 基层治理困境的突围之路就是必须进行行动逻辑的转型,也即从“不出事”VS“出大事”的行动逻辑转为“出小事”Vs“不出事”的行动逻辑。根据弹性定律可知,只有实现行动主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平等,只有实现民众的有效组织化,只有遵循“出小事”vs“不出事”逻辑,基层治理才会实现良性发展。本文力图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学科界限的突破,二是分析工具的突破,三是对策建议的突破。在学科界限方面,当前基层治理的研究大多是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研究大胆引用物理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在分析工具方面,在当前基层治理研究中多采用理性选择理论来研究行动主体的行动规律,本研究在现有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基层治理研究的弹性定律,用以分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探索和突破。在对策建议方面,本文打破常规的就事论事型对策建议方式,从问题的本质入手,根据事物内在的规律和行之有效的理论对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度提供理论建议。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必将对基层治理中两大行动主体的行动方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加快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基层治理 行动逻辑 不出事 出大事 弹簧模型 弹性定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5
- 一、导论:行动逻辑的研究15-36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15-17
- 1. 选题缘由15-16
- 2. 研究意义16-17
-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17-27
- 1. 中国基层治理研究17-20
- 2. 行动逻辑研究现状20-27
- (三) 基本概念与研究主题27-31
- 1. 基本概念27-30
- 2. 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30-31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1-34
- 1. 研究思路31-33
- 2. 研究方法33-34
-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34-36
- 1. 创新之处34-35
- 2. 主要限度35-36
- 二、基本内涵:基层治理行动逻辑内容分析36-50
- (一) “不出事”逻辑36-40
- 1. 文献回顾36-37
- 2. 几个案例37-39
- 3. 基本内涵39
- 4. 主要特征39-40
- (二) “出大事”逻辑40-45
- 1. 文献回顾40-41
- 2. 几个案例41-43
- 3. 基本内涵43-44
- 4. 主要特征44-45
- (三) 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要素45-48
- 1. 行动主体45-46
- 2. 行动目标46-47
- 3. 情景状态47
- 4. 价值规范47-48
- (四) “不出事”逻辑与“出大事”逻辑之间的关系48-49
- 1. 两者区别48
- 2. 两者联系48-49
- (五) 小结49-50
- 三、分析框架: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弹簧模型50-69
- (一) 理论基础50-60
- 1.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50-52
- 2. 理性选择理论52-56
- 3. 社会冲突理论56-60
- 4. 胡克定律60
- (二) 分析框架60-67
- 1. 分析概念61-62
- 2. 行动主体62-63
- 3. 三种类型63-64
- 4. 使用条件64
- 5. 基本内涵64-65
- 6. 几点假设65-67
- (三) 小结67-69
- 四、历史考察: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制度分析69-82
- (一) 小农经济时代基层治理行动逻辑69-72
- 1. 严格的户籍制度69-70
- 2. 悠久的宗法制度70
- 3. 完备的科举制度70-71
- 4. 教化的儒家文化71-72
- (二) 古代基层社会民众的行动逻辑72-73
- 1. 民众“忍”的逻辑72-73
- 2. 民众“闹”的逻辑73
- (三) 计划经济时代基层治理行动逻辑73-77
- 1. 政府行动逻辑73-76
- 2. 民众行动逻辑76-77
- (四) 市场经济时代基层治理行动逻辑77-80
- 1. 政府行动逻辑77-79
- 2. 民众行动逻辑79-80
- (五) 小结80-82
- 五、原因分析: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形成82-96
- (一) 政府“不出事”逻辑形成的原因82-89
- 1. 社会结构82-83
- 2. 压力型体制83-85
- 3. 传统文化85-87
- 4. 理性选择87-89
- (二) 民众“出大事”逻辑形成的原因89-94
- 1. “不出事”逻辑89-90
- 2. 传统文化90
- 3. 信息技术90-91
- 4. 公民社会91-93
- 5. 理性选择93-94
- (三) 小结94-96
- 六、案例分析: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悖论96-112
- (一) 天价赔偿案96-101
- 1. 案例描述96-98
- 2. 案例分析98-101
- (二) 姐妹上访故事101-107
- 1. 案例描述101-103
- 2. 案例分析103-107
- (三) 什邡事件107-110
- 1. 事件概况107-109
- 2. 案例分析109-110
- (四) 小结110-112
- 1. 理性的行动主体110
- 2. 弹性的行动规律110-112
- 七、他山之石:域外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发展112-130
- (一) 美国基层治理经验112-117
- 1. 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113-114
- 2. 活跃的非营利组织114-115
- 3. 壮观的志愿者队伍115-116
- 4. 成熟的社区参与机制116-117
- (二) 日本基层治理经验117-120
- 1. 组织化的社区参与117-118
- 2. 自治化的社区管理118-119
- 3. 完善的社会保障119-120
- (三) 新加坡基层治理经验120-125
- 1. 健全的社区组织体系120-121
- 2. 畅通的民众诉求渠道121-122
- 3 细微的社区服务122
- 4. 严明的法律制度122-123
- 5. 多元的社会保障123-125
- (四) 台湾基层治理经验125-127
- 1. 完善的基层治理结构125
- 2. 发达的社会组织125-126
- 3. 规范的志愿服务126-127
- 4. 广泛的社会保障127
- (五) 小结与讨论127-130
- 1. 社会保障与行动逻辑127-128
- 2. 社区自治与行动逻辑128-129
- 3. 域外经验与弹簧模型129-130
- 八、未来方向: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转型130-147
- (一) 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困境130-132
- 1. 现实困境130-132
- 2. 理论困境132
- (二) 未来方向:从“不出事”逻辑到“出小事”逻辑132-141
- 1. 行为逻辑发展的必然132-133
- 2. 安全阀理论的适用133-135
- 3. 治理型稳定观的体现135-138
- 4. 公民社会理论的推动138-140
- 5. 弹性定律的遵循140-141
- (三) 逻辑转型:“出小事”逻辑形成的路径141-145
- 1.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41-142
- 2. 畅通利益诉求渠道142-144
- 3. 建设服务型政府144-145
- (四) 小结145-147
- 九、结论与讨论147-155
- (一) “出小事”VS“不出事”147-149
- (二) 弹簧模型的适用149-151
- (三) 弹性定律与“治乱循环”151-152
- (四) 治理模式与行动逻辑152-153
- (五) 弹性定律与合作治理153-155
- 参考文献155-16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168-169
- 致谢1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朱兴涛;喻娟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动逻辑的调查与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唐忠新;社区建设:中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5 卜长莉;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郑东升;;篇章分析与逻辑学中“逻辑”含义的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信用最差和最好的时代 2008~2009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1.1[J];小康;2009年08期
8 黄苏宁;;美国社会保障及残疾人福利启示[J];中国残疾人;2009年03期
9 陈潇潇;朱传耿;;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10 丁宏;王巍;;我国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博弈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学艺;[N];学习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扩建;转型期地方核心行动者行动逻辑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素雄;政党下乡的行为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伟南;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逻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薛文同;社会资本转换与社区建设的互动:中国的经验[D];复旦大学;2009年
7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D];浙江大学;2009年
8 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江;群体性事件中县域政府行为逻辑[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8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1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