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青少年网络犯罪诱因分析——基于符号互动论视野

发布时间:2017-10-13 09:05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诱因分析——基于符号互动论视野


  更多相关文章: 符号互动论 青少年 网络犯罪 诱因


【摘要】: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率逐年增高的形势下,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青少年网络犯罪,以全新的视角探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诱因,对于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 青少年 网络犯罪 诱因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符号互动论简述符号作为能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代表一定意义的意象,如文字、语言、图形、图像、姿态、表情,甚至文化、思想等等。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休谟等人的意识流之中,他们认为若欲建立人类的科学,则必须重视人类相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兰;符号互动理论与旅游形象的确立[D];苏州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左薇薇;基于符号感知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晓琳;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体系探讨[D];兰州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2期

2 郑辽吉;“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对树立城市旅游形象的作用[J];丹东纺专学报;2002年04期

3 章锦河,凌善金,陆林;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4 甘恒彩;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5 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吕拉昌;区域开发与广州旅游形象建设[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平;试论青岛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J];海岸工程;2002年01期

8 常捷,杨洪全;城市生态旅游及其形象策划和产品设计——以濮阳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张丽华,樊倚天;21世纪花岩溪旅游形象的设计[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黄大勇;城市旅游形象广告策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林晨;李学刚;;论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预防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妙玉;;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丁红;;青少年网络犯罪之探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0年11期

4 张本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防治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王永红;;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刘士国;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李灵云;;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及防控[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8 王天惠;;对青少年因上网引发的过失和犯罪现象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刘少华;贾军;孙永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诱因及其防治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5期

10 葛小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碧华;;对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叶海辉;靳占阳;;试论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倪山林;;论青少年网络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李云龙;周亦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与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杨琼;;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及其对策[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开武;;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对策刍议[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李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陈建民;;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建设的思考[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9 沈惠芳;;浅析我国网络犯罪的青少年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徐蕾;;网络犯罪特征、成因及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对策分析[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磊;对网络犯罪缘何执法“软”[N];检察日报;2001年

2 ;网络犯罪需要单独立法吗?[N];检察日报;2000年

3 ;有组织网络犯罪迅猛增加[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记者 车振宁 周琼;健全打击网络犯罪立法[N];人民公安报;2009年

5 王艳;网络犯罪渐走高科技路线[N];科技日报;2009年

6 刘倩茹;警惕网络欺诈[N];西藏日报;2009年

7 马薇;网络犯罪中的黑客心理浅析[N];贵州政协报;2010年

8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志刚;应对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司法均需及时跟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言兼 王虹 许岩;铲除"涉网"犯罪毒瘤[N];青岛日报;2005年

10 孙国珍;网络犯罪的种类[N];人民公安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2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代祺;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张蕾;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小学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5 康廷虎;情景识别过程中的信息搜索与整合[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点权;青少年文明心理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杨正林;人类青少年视网膜黄斑退化疾病基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程建伟;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偏好、信息技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静;特大城市网络犯罪问题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付华;网络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丛艳华;网络犯罪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4 谢志涛;网络犯罪及其防范[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5 汪剑歆;论网络犯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乔小会;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确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怀瑾;网络犯罪场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8 孙立智;网络犯罪及其侦查对策[D];四川大学;2004年

9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王立东;网络犯罪的定性分析及刑事管辖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3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23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