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新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7:03

  本文关键词: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新形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 网络社会 群体性事件 新形态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络应用范围与普及程度日益深化和扩展。网络重塑了社会群体的行为活动方式,为社会公民提供了崭新的公共活动场所。在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之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现实社会情况的多变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客观条件促进了我国网络社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网络社会与社会转型的阶段性重合对我国的现实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和冲击。目前,网络是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一块崭新领域,同时也为政府管理与社会发展增加了新的不可控因素。 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是,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已经为我国广大民众所熟知和运用。由于网络具有的技术特性使其迅速成为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促发与传导的关键性媒介,比如人员参与的匿名性、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传播快速性等特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些特性使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与发展上呈现出新的形态。近年来我国爆发的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其发生、发展都与网络密切相关,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逐渐从隐性走向显性,作用范围与社会影响程度不断扩大、加深。以往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传统型公共危机和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新情况对群体性事件以往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政府与学界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诱因分析与研究也在逐步增强。 在现实要求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网络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诱因展开研究,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从网络社会视角出发,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对网络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双重作用进行归纳,客观分析网络对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在归纳和总结传统群体性事件特点的基础上探寻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以及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网络作用及其演进规律。最后从指导思想、具体应对措施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网络社会视阙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监控以及后期问题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网络 网络社会 群体性事件 新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一、研究背景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2-14
  • 一、国外研究综述12-13
  • 二、国内研究综述13
  • 三、有待研究之处13-14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第二章 现实中国社会特殊性与网络社会15-22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网络社会15-17
  •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与特征15-16
  • 二、网络与网络社会、虚拟社区16-17
  • 三、现实中国的网络社会17
  • 第二节 网络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7-19
  • 一、缓解社会压力,启蒙公民权利意识17-18
  • 二、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水平18-19
  • 三、为公民行使合法权利,谋求自身利益提供新途径19
  • 第三节 网络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若干问题19-22
  • 一、负面舆论的无限度扩散可能损害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19-20
  • 二、削弱政府对信息的掌控力,增加群体事件的处置难度20
  • 三、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破坏正常社会秩序,错误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20-22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与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22-30
  •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22-25
  • 一、诱因的多样性与利益的主导性22
  • 二、主体的多元性与诉求的复杂性22-23
  • 三、行为的偏激性与影响的冲击性23-24
  • 四、危机联动性与国家安全相关性24-25
  • 第二节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25-30
  • 一、扩散性与组织性增强25-26
  • 二、易发性和参与性凸显26-27
  • 三、敏感性和焦点性突出27-28
  • 四、现实性与国际性提升28-30
  • 第四章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演进的新形态30-43
  • 第一节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演进的维度与网络作用30-38
  • 一、横向扩散与纵向诉求: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演进的两个维度30-33
  • 二、诱导与助推: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不同发展维度上的作用33-38
  • 第二节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诱因分析38-43
  • 一、网络的高度普及为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条件38-39
  • 二、网络传播的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性促使网络成为首选传播媒介39-40
  • 三、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加剧了公众的非理性言论40-41
  • 四、网络负面信息的吸引力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41
  • 五、网络衍生品的不断更新使网络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41-43
  • 第五章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化解的指导思想与应对措施43-54
  • 第一节 科学确立化解网络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43-47
  • 一、实事求是地看待网络社会背景下的群体性事件43-44
  • 二、正确确立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44-46
  • 三、奠定应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46-47
  • 第二节 网络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47-54
  • 一、根本途径: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化解社会阶层间的矛盾47-48
  • 二、重要手段:疏通现有民意诉求途径,开辟新的利益表达通道48-50
  • 三、必要条件:建立阳光型政府,坚持信息公开原则50
  • 四、关键因素:塑造政府公信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50-51
  • 五、可行办法:推动网络立法,培育网络评论员,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51-52
  • 六、基础要素: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有层次有计划的处理突发事件52-54
  • 参考文献54-5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9-60
  • 后记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久华;;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杨久华;;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罗锋;王权;;风险·制度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症候表征与治理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夏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2010年07期

5 孙静;;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特点与疏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夏金梅;;对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综述与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2期

8 桑振平;;社会转型期腐败成因的多维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唐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干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马基教研室课题组;刘志玲;;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及对策[J];江东论坛;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玮;网络群体无聊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刘畅;应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郑思婧;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林继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菲菲;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突发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强;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李晓燕;转型期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李冬梅;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及其政府治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毅;舆论效力与公众需求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8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68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