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犯罪动机与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2:19
本文关键词:服刑人员犯罪动机与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动机 归因方式 内在起因 外在诱因 自我调节 行为习惯
【摘要】:本研究以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和访谈的基础上自编服刑人员犯罪动机问卷,并且用自编的问卷对服刑人员的犯罪动机进行调查。同时,考察和分析了服刑人员犯罪动机与归因方式的关系。为监狱系统了解服刑人员的犯罪动机状况提供测量工具上和理论上的依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1)自编的服刑人员犯罪动机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内在起因、外在诱因、自我调节、行为习惯。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本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外在诱因的犯罪动机水平普遍较高,但自我调节的犯罪动机水平较低。 (3)服刑人员犯罪动机总分与年龄、罪错类型、捕前职业存在显著性差异。“内在起因”犯罪动机维度与年龄和捕前职业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调节”犯罪动机维度与文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行为习惯”犯罪动机维度与年龄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经济状况的服刑人员在犯罪动机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服刑人员犯罪动机总分与归因量表总分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犯罪动机对归因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5)外在诱因犯罪动机与内控性归因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服刑人员的内控性归因与自我调节的犯罪动机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且都对内控性归因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6)内在起因犯罪动机、外在诱因犯罪动机、自我调节犯罪动机和行为习惯犯罪动机与有势力的他人归因方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都对有势力的他人归因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7)内在起因犯罪动机、外在诱因犯罪动机、自我调节犯罪动机和行为习惯犯罪动机与机遇归因方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都对机遇归因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犯罪动机 归因方式 内在起因 外在诱因 自我调节 行为习惯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7.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6
- 1 犯罪动机综述10-20
- 1.1 与犯罪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10-12
- 1.2 犯罪动机相关研究12-17
- 1.3 犯罪动机的类型17-20
- 2 归因方式综述20-24
- 2.1 归因的涵义20-21
- 2.2 归因方式的涵义21
- 2.3 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21-23
- 2.4 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综述23-24
- 3 犯罪动机与事后回溯归因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24-26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26-28
- 1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26
- 2 研究假设26-27
- 3 研究程序设计27
- 4 研究意义27-28
- 第三章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问卷的编制28-40
- 1 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28-29
- 1.1 目的28
- 1.2 方法28
- 1.3 研究工具28
- 1.4 研究过程28
- 1.5 结果与分析28-29
- 2 预测问卷的编制和探索性因素分析29-34
- 2.1 目的29
- 2.2 方法29-31
- 2.3 结果与分析31-34
- 3 正式问卷的施测与检验34-40
- 3.1 目的34
- 3.2 方法34-37
- 3.3 结果与分析37-40
- 第四章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与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40-66
- 1 研究目的40
- 2 研究方法40-41
- 3 研究结果41-66
- 3.1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的总体状况41-42
- 3.2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在人口学上的差异42-50
- 3.3 服刑人员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50-51
- 3.4 服刑人员事后回溯归因方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51-60
- 3.5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与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关系60-66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66-76
- 1 关于服刑人员犯罪动机问卷编制及其信效度验证66-67
- 2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的总体状况分析67-68
- 3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人口统计学差异状况分析68-70
- 4 服刑人员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分析70-71
- 5 服刑人员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71-72
- 6 服刑人员犯罪动机与事后回溯归因方式的关系72-74
- 7 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建议74
-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74-76
- 第六章 研究结论76-78
- 附录178-80
- 附录280-84
- 附录384-86
- 参考文献86-9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90-92
- 致谢92-94
- 个人简历94-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清;;论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刘以榕 ,申艳娥;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J];教学与管理;2005年09期
3 郭振芳;;归因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2期
4 杨威;;对犯罪动机概念的质疑——关于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辽宁警专学报;2009年05期
5 齐越,方平,张雅君,王永萍;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龙君伟,徐琴美;人的自我调节机制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刘惠军,王斐;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探索;2004年12期
8 王平荣;赵永乐;;外来务工人员犯罪动机结构的实证研究——以苏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年12期
9 李正中;郭志平;彭彦铭;;体育归因方式量表的编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2期
10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1081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8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