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少年司法“社会调查制度”之探索

发布时间:2017-10-25 03:26

  本文关键词:少年司法“社会调查制度”之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调查制度 中国 少年司法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摘要】:未成年人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而未成年犯罪人又是其中的特殊群体。现代社会普遍接受通过特殊的少年司法制度保障他们的权利,并由此繁衍出一系列颠覆传统刑事司法程序的制度规则,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社会调查制度便是一例。 这项制度在中国刚刚起步。各个法院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试点运动,学界也罕见地给予其足够的宽容。然而,热情和包容无法掩盖此制度凸显的诸多问题,例如其称谓不统一,存在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不明,调查主体混乱,适用对象有限,以及调查报告性质的不确定等。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主要运用比较和实证的分析方法,通过借鉴外国类似制度的立法设计,分析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正当性,并以我国司法实践为基础,寻求上述各个问题的答案。 文章第一部分是对社会调查制度的解读。笔者从北京规则的定义入手总结了社会调查制度的四个最低标准要素;而后对比中国少年司法圈内圈外学者对此制度的不同定义,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以及各自与国际最低标准的差距。我国两种不同的概念表述折射出圈内圈外人士对少年司法的不同态度:附属还是独立? 外国类似制度的立法设计放在了第二章,目的是结合北京规则给出一个明晰的社会调查制度的轮廓。美国的缓刑制度、日本家庭法院的调查、加拿大的量刑前报告是推介的重点,不仅其相关规则,更注重对其在整个少年司法体系的地位进行描述。丰富的国外立法资料拓宽了我国的借鉴思路和模式。 第三部分“社会调查制度在中国的现状”是本文的分析重点。笔者首先从国内法律规定、国际条约和部门规章、司法解释三个层面梳理此制度在我国的法律依据,结论是立法缺失。司法实践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从称谓、调查主体到调查报告的内容和性质等六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瑕疵或缺陷。2010年8月出台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带来一些光明,笔者以此意见为蓝本,并结合法院实践,对八个(包括上述提到)问题逐一分析。 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对社会调查制度的思考。少年司法的特殊理念是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根基,但中国,无论是学界、还是实务界,不管是权力阶层,抑或草根阶层均未给予其足够多的关注。美国和日本以其独特的少年保护理念闻名于世,对他们的借鉴实为必要。接着,通过对宁波海曙区法院社会调查员制度和心理鉴定制度以及山东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施效果的考察表明该制度基本实现了为法院判处少年缓刑提供有力参考依据的目标。文章最后从异地委托调查、社会调查报告真实性的保障、心理矫正机制的推广及民间力量的加盟四个方面对2010意见遗留问题提出拙见。
【关键词】:社会调查制度 中国 少年司法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3.5;D92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解读“社会调查制度”11-14
  • 一、《北京规则》的解读11-12
  • 二、中国学界的定义12-14
  • 第二章 国外的类似制度的立法设计14-27
  • 第一节 美国的安置前报告14-19
  • 一、少年法院的基石之一:缓刑制度14-15
  • 二、安置前报告15-17
  • 三、与成人刑事量刑程序的异同17-19
  • 第二节 日本家庭法院的社会调查19-22
  • 一、日本少年司法的发展19-20
  • 二、调查与审判20-21
  • 三、家庭调查官的社会调查21-22
  • 第三节 加拿大的量刑前报告22-25
  • 一、量刑前报告的功能及适用范畴22-23
  • 二、具体规定23-24
  • 三、实施效果24-25
  • 第四节 共通之处25-27
  • 第三章 社会调查制度在中国的现状27-53
  • 第一节 举步维艰的立法27-31
  • 一、牵强的相关国内法律规定27-28
  • 二、地位不明的国际条约28-29
  • 三、纲领式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29-31
  • 第二节 不尽如人意的司法实践31-42
  • 一、如火如荼的试点31-32
  • 二、凸显的问题32-42
  • 第三节 定纷止争的“2010 意见”42-53
  • 一、社会调查制度流程43-45
  • 二、剖析2010 意见解决的问题45-53
  • 第四章 对社会调查制度的思考53-64
  • 第一节 存在的正当性53-58
  • 一、我国理论界对社会调查制度存在正当性的探讨53-55
  • 二、国外的理念——以美国和日本为例55-58
  • 第二节 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效果58-60
  • 第三节 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60-64
  • 一、异地委托调查——外地户籍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60-61
  • 二、社会调查报告真实性的保障61-62
  • 三、推广心理矫正机制62
  • 四、借助民间力量62-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4
  • 附录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国花;少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若干问题的探讨[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05期

2 李璞荣,司明灯;我国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1期

3 廖明;浅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的全面调查原则[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4 高维俭;;《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评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4期

5 冯卫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前调查制度探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1期

6 沈利;陈亚鸣;;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法理考察与司法实践[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2期

7 吴燕;吴翎翎;;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若干问题初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5期

8 赵从萍;;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5期

9 刘宇;;涉罪未成年人品格证据采纳规则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5期

10 顾晓军;;浅谈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证据的具体运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皮艺军;[N];法制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翔;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1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91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