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中国警察询问中谎言识别语用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0:00

  本文关键词:中国警察询问中谎言识别语用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警察询问 语言线索 和谐关系建立 谎言识别 语用策略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由不当警察询问方式导致的虚假口供现象已成为公众所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防止在警察询问中引起虚假口供问题,许多中国侦查人员参加了专门培训,,学习采纳西方一项人性化警察询问方式。该询问方式允许犯罪嫌疑人在警察询问过程中做自由陈述(包括撒谎),期间不被侦查人员打断或训斥。然而,该项人性化警察询问方式的采纳却不得不使中国侦查人员在警察询问中面临谎言识别方面的巨大挑战。因而,本文欲探索中国侦查人员在该种警察询问方式下可利用何种语用策略来识别谎言。 本文理论框架的建立参考借鉴了西方一项被赞为更人性、公正合理化的警察询问模式,PEACE模式。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引下,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探索在中国警察询问中帮助侦查人员识别谎言的各种语用策略。(1)找出一些能预测谎言的语言线索,从而帮助侦查人员采用具体语用策略识别谎言。本文共提出了八种语言线索,这些语言线索同时经过了语料及问卷调查的验证分析。我们发现,本文所提出的语言线索均与谎言存在一定关系,其中,含糊性语言、回答内容缺乏具体性、表示记忆缺失或不知情被认为是最明显的说谎语言线索。(2)探索用来与犯罪嫌疑人构建和谐关系以利于谎言识别的语用策略。经研究,缓和语被中国侦查人员用来与犯罪嫌疑人构建和谐关系。这些缓和语包括:认知情态语、主观标记语、理据语、反问句、疑问句附加语,商量语以及恰当人称使用。(3)探索用来引出信息(包括语言线索)帮助谎言识别的问话策略。研究发现,开放式问话被侦查人员用来获取、扩充信息,封闭式问话被用来澄清、核查信息,选择性问话被用来引出识别谎言的语言线索,最后修辞性问话用来质询嫌疑人漏洞百出的陈述。如果嫌疑人最后无法自圆其说,那么谎言就可被轻易识别了。 我们期待,本文的研究能给中国警察询问中谎言识别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同时也期望本文构建的用于中国警察询问中谎言识别的理论框架能在未来的研究及警察询问实践检验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此外,也期望用来帮助中国警察询问谎言识别语用策略能在更多的语料及更广的调查研究下得到充实与丰富。
【关键词】:中国警察询问 语言线索 和谐关系建立 谎言识别 语用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H13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11-12
  • LIST OF EXTRACTS12-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21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5
  • 1.2 Definition of Key Terms15-17
  • 1.2.1 Deception15
  • 1.2.2 Police Interview and Interrogation15-17
  • 1.3 Rationale of the Present Study17-19
  • 1.4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19
  • 1.5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19-20
  • 1.6 Organiz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20-21
  • CHAPTER TWO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21-35
  • 2.1 Introduction21
  • 2.2 Cues to Deception21-25
  • 2.2.1 Nonverbal Cues to Deception21-22
  • 2.2.2 Verbal Cues to Deception22-25
  • 2.3 Police Interview and Interrogation25-28
  • 2.3.1 False Confessions in Police Interview or Interrogation25-26
  • 2.3.2 Call for Shift from Police Interrogation into Interview26-27
  • 2.3.3 Rapport Building in Police Interview27-28
  • 2.4 Deception Detection in Police Interview28-33
  • 2.4.1 Polygraph28-29
  • 2.4.2 Statement Analysis29-31
  • 2.4.3 Interviewing to detect deception31-33
  • 2.5 Comments on Previous Research33-34
  • 2.6 Summary34-35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5-43
  • 3.1 Introduction35
  • 3.2 Overview of PEACE Model35-37
  • 3.2.1 The Five Phases of PEACE Model35-36
  • 3.2.2 Conversation Management in PEACE Model36-37
  • 3.3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itigation37-39
  • 3.4 Analytical Framework39-41
  • 3.5 Summary41-43
  • CHAPETER FOUR VERBAL CUES FACILITATING DECEPTION DETECTION43-61
  • 4.1 Introduction43
  • 4.2 Analysis of Verbal Cues Manifested in Chinese Suspects’ deceptive Statements43-56
  • 4.2.1 Equivocation43-46
  • 4.2.2 Nonimmediacy46-47
  • 4.2.3 Irrelevant information47-49
  • 4.2.4 Lack of memory or knowledge49-51
  • 4.2.5 Lack of specificity51-53
  • 4.2.6 Answering a question with a question53-54
  • 4.2.7 Hard-to-verify information54-55
  • 4.2.8 Unqualified assertion55-56
  • 4.3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Verbal Cues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56-60
  • 4.3.1 Objective56
  • 4.3.2 Subjects56-57
  • 4.3.3 Questionnaire Design57-58
  • 4.3.4 Results and discussion58-60
  • 4.4 Summary60-61
  • CHAPTER FIVE MITIGATION DEVICES TO BUILD RAPPORT WITH SUSPECTS61-71
  • 5.1 Introduction61
  • 5.2 Epistemic Modals61-63
  • 5.3 Subjectivizers63-64
  • 5.4 Evidential Markers64-65
  • 5.5 Hypothetical constructions65-66
  • 5.6 Tag questions66-67
  • 5.7 Question Tags67-68
  • 5.8 Consultative Devices68-69
  • 5.9 Appropriate Terms of Address69-70
  • 5.10 Summary70-71
  • CHAPTER SIX 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DETECT DECEPTION71-85
  • 6.1 Introduction71
  • 6.2 Open Questions to Obtain and Expand Information71-76
  • 6.3 Close Questions to Clarify and Check out Crucial Information76-78
  • 6.4 Alternative Questions to Elicit Verbal Cues to Deception78-81
  • 6.5 Rhetoric Questions to Challenge Indefensible Statement81-83
  • 6.6 Summary83-85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85-89
  • 7.1 Introduction85
  • 7.2 Findings85-87
  • 7.3 Implications87-88
  • 7.4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88-89
  • REFERENCES89-96
  • APPENDIX: QUESTIONNAIRE SURVEY96-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宏丰;;英语交际中的迟疑行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2 柴玉梅;王丽琴;;女性言语交际的语用策略[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高凤江;;英语广告的语用策略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贺倩静;;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可口可乐广告语的语用策略[J];青年文学家;2009年20期

5 王哲先;;浅析语用模糊与语境的互动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钟声;;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刻意曲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曹佳;;教师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8 袁丽莎;;朱昒基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的语用策略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01期

9 马培培;;关联—顺应视角下“OK”的语用策略阐释[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李玮;汉、英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之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彬;;商务谈判中语用策略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何向东;袁正校;;交际意图——语用推理的目标[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4 陆稼祥;;文学语言研究的新视野[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吴艺娜;;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情态表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席晓青;;从语用模糊看幽默言语的生成[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7 张军;;藏缅语系词判断句的类型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2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陈令君;英语学术书评中的评价: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方传余;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张峰辉;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婕;回避:汉语财经访谈中受访者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8 史文霞;科技语篇经济性:意向性与语用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儒凯;顺应理论框架下国际商务谈判语用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彭Z

本文编号:1105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105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a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