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治疗的非犯罪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14:34
本文关键词:放弃治疗的非犯罪化研究
【摘要】:放弃治疗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其实施对象的不同,有些情况下会直接牵涉到人的生命权,但是由于其建立基础多为疾病等人力无法改变的因素,因而大部分国家对这种放弃治疗行为多是采取放任、漠视的态度。而不主动加以刑法干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家族自治”观念日渐式微,对于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发生的存在侵权嫌疑的事件,社会公众对其的关注和影响也越来越强烈。也因此,近年来因放弃治疗行为引发的社会纠纷和争议越来越多,主张放弃治疗实属侵犯患者生命自主权的人群和认为应继续容许放弃治疗存在的人群针锋相对,互不妥协。于是,究竟应当将放弃治疗行为置于何种地位,是否应当将其从放任不管的灰色地带转变为非犯罪化进而合法化这些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放弃治疗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与“安乐死”制度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一来安乐死本身上存在着多种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也并非每一种都已经被大多数学说认定为无危害性,二来放弃治疗在某些细节问题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安乐死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此,也不能将安乐死的非犯罪化直接套用在放弃治疗上,而是需要对放弃治疗的非犯罪化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和研究。 放弃治疗的非犯罪化,仅凭我国现行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并不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对于这种同社会道德伦理联系较为密切的行为,还应当从其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等刑法理论着眼,兼顾现代刑法的价值以及刑罚的目的,对放弃治疗的非犯罪化的理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探讨。同时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对放弃治疗的容忍态度,以及参考国外对放弃治疗合法化理论的研究和实际的立法,对放弃治疗合法化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进而对放弃治疗在我国的合法化的途径,,国外值得参考借鉴所采用的措施和相关制度在操作层面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放弃治疗 被动安乐死 非犯罪化 合法化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1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9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9-11
- 1.3.1 主要研究内容9
- 1.3.2 主要研究方法9-11
- 第2章 放弃治疗行为的属性11-21
- 2.1 放弃治疗概述11
- 2.2 放弃治疗的罪与非罪11-13
- 2.2.1 生命权侵犯说11-12
- 2.2.2 社会秩序侵犯说12
- 2.2.3 抚养义务违反说12
- 2.2.4 生命质量维护说12
- 2.2.5 社会危害性欠缺说12-13
- 2.3 放弃治疗的构成要件13-16
- 2.3.1 放弃治疗的犯罪构成四要件分析13-14
- 2.3.2 放弃治疗构罪理论的缺陷14-16
- 2.4 从安乐死的角度看放弃治疗16-21
- 2.4.1. 安乐死的分类17-18
- 2.4.2 放弃治疗与被动安乐死18-21
- 第3章 放弃治疗非犯罪化的理论依据21-34
- 3.1 放弃治疗非犯罪化概述21-22
- 3.2 从社会危害性看放弃治疗22-26
- 3.2.1 从主观恶性看放弃治疗22-25
- 3.2.2 从客观危害性看放弃治疗25-26
- 3.3 从刑罚的目的看放弃治疗26-28
- 3.4 从违法性阻却看放弃治疗28-31
- 3.4.1 紧急避险28-30
- 3.4.2 义务冲突30-31
- 3.5 从期待可能性看放弃治疗31-34
- 第4章 放弃治疗非犯罪化的现实基础34-36
- 4.1 我国放弃治疗行为存在的普遍性34
- 4.2 放弃治疗在我国的客观需求34-35
- 4.3 国内外的立法实践35-36
- 第5章 放弃治疗非犯罪化的途径36-39
- 5.1 放弃治疗对象的确定36
- 5.2 放弃治疗实施措施的确定36-37
- 5.3 放弃治疗的立法序位37-39
- 第6章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黎宏;;紧急避险法律性质研究[J];清华法学;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静芳;安乐死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智尧;我国遗弃罪立法完善的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孙洁;紧急避险法律性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2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12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