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男犯攻击行为心理探析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男犯攻击行为心理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辽宁男犯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构建心理健康等因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气质调查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262名辽宁男犯进行心理测量。[结果]除内外倾和成熟防御机制外,男犯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攻击行为、心理健康、人格、防御方式有显著差异。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气质类型有统计学差异(χ2=17.08,P=0.002)。男犯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人格、气质、防御方式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以攻击总分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显著性意义的因子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结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和抑郁质预测男犯可能有较高的攻击行为,黏液质预测攻击行为较低。
【作者单位】: 辽宁医学院思政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辽宁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法学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40047/c0710)
【分类号】:D917.2
【正文快照】: 2010年2月5日,社科院发布法制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8(2010)指出,2009年全国社会治安形势相对比较严峻,主要犯罪类型的犯罪数量明显增加,表现在: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增幅明显,黑恶势力犯罪处于活跃期等方面[1]。攻击行为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共同特征,也是社会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2 周朝昀,张晓斌,沙维伟;攻击行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5期
3 宫火良;;对国内罪犯人格特征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安芹;中国文化下外向性的基本内涵与量表的编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4 尤瑾;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5 敖小兰,石竹屏;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刘芳娥;王安辉;刘利兵;杨业兵;;某军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人格的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3期
7 蔡篮;成人医学生个性特征调查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0年06期
8 李永鑫;李艺敏;时金献;;护士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9 宋春花;李进峰;李永鑫;冯丽云;;郑州市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10 周财亮;朱伟;苏东梅;;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华;;从心理测量角度看画家梵·高[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萍;孙宏伟;庄娜;;哮喘患者的述情障碍及相关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寸晓刚;中国人职业个性测量工具(CVPS)的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敖小兰;中国局处级干部领导能力及有关特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皮永华;组织公正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报复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伟;医务人员工作倦怠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及其对职业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玉萍;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邱林;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大三人格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袁素瑛;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霞;成就目标定向、成就动机、自我监控策略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梅菊;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丁爱芝;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8 孙远;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唐洁;罗夏墨迹测验自主同一性量表(MOA)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李振东;回、汉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与生物学成绩的相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杰,刘树贤,刘殿武;Meta-analysis方法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陈良英,何仲,魏丽丽;Meta分析及在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3 朱昌明,杨昌芬,马渝根,刘协和,何廷尉,杨珉;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成都地区试用报告[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年02期
4 郑凤英,彭少麟;整合分析中两种假设模型的介绍及实例分析[J];生态科学;2004年04期
5 程莎,汤慈美,李心天;人格类型对应激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自然应激源部分)[J];心理学报;1990年02期
6 凌莉,韩璐;Meta分析方法的正确应用[J];循证医学;2002年02期
7 姜小琴,谢斌,诸索宇,王义方,杨晓敏,马金芸,刘强;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脑诱发电位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1期
8 龚耀先,李庆珠;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9 王家林,彭崇基,陆焯平;广西南宁市中学生EPQ测查和全面发展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安;;从交通肇事到故意杀人转化的心理历程分析——大学生药家鑫杀人犯罪心理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2 陶宏伟;付秀;;校园暴力的原因及解决思路初探[J];中国教师;2011年S1期
3 汤印大;廖梦园;;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及预防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平;徐丽萍;李凌江;孙业华;刘铁桥;蒋少艾;张向晖;;盐酸丁螺环酮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攻击行为对照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吴雯;刘兴华;;对男性青少年犯的愤怒干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小平;徐丽萍;李凌江;孙业华;刘铁桥;蒋少艾;张向晖;;盐酸氟西丁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攻击行为对照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皮艺军;;欲罢不能的暴力情结[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5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6 杜立;;少年帮会与黑社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7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蒋晓琳;;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叶茂林;杨治良;;未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10 陈厚辉;;浅谈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丁国锋 通讯员 刘俊 韩冰;呈暴力倾向等7大特点[N];法制日报;2010年
2 林如萱、冷彤;暴力倾向与脑损伤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关义策;如何处置暴力倾向精神病患者[N];海南日报;2004年
4 ;幼时遭体罚易埋性暴力倾向[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杨守勇、梁鹏、周润健;传销组织不仅“洗脑”,暴力倾向渐显[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王刚 特约记者 唐斩 本报记者 李桐;进攻是最好的防守[N];人民武警报;2010年
7 张代蕾;美报新说:气温过高,暴力犯罪反而减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耿银平;从美国枪击案反思我国暴力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特派记者 金芙蓉;阳光照进“孤独围城”[N];甘肃法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郑博超;“绿坝”的困惑:安,还是不安?[N];检察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敬华;成人犯共情对攻击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鲍立铣;越轨少年攻击行为及其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娟;犯罪青少年的道德情绪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四美;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相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张娜;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赵宏;营口市城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郭俊伟;青年男性暴力罪犯人格及家庭危险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慧;重庆市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随访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春光;犯罪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的建构与特征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刘旭;两类青少年暴力犯抑制控制功能差异的ERP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0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15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