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18:03

  本文关键词: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精神障碍 刑事责任能力 司法精神鉴定


【摘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加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精神障碍者犯罪的案件数量也不断上升。有些案件因为性质极其恶劣、后果非常严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案件处理的关键在于这些犯下重案的精神障碍者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能否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于是引发了司法人员和刑法学者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问题的关注和争论。本文从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知识入手,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判断主体、判断程序,并指出了我国在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标准方面,我国刑法条文对医学要素的表述方式不合理、法学要素的辨认内容具有模糊性;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断主体方面,作为法律问题的刑事责任能力由鉴定人而不是司法人员判断;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断程序方面,当事人仅享有精神鉴定的启动申请权,在申请被拒绝后又得不到程序上的救济,鉴定人不出庭、当事人缺少专业知识导致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流于形式。其次,本文研究了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方面的立法、判例、诉讼程序和司法实务。最后,本文针对我国法律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在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完善我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模式的构想。第一,明确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将刑法在医学要素方面的规定方式改为概括式、列举式结合的方式,用“精神障碍”替代“精神病”一词。第二,将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断分为三个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构建起司法人员与鉴定人员对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合作判断的模式。第三,在相关程序设计上,建议在我国现有的精神鉴定启动制度基础上,设置精神鉴定强制启动制度,并赋予当事人在鉴定申请被拒绝后的程序救济权利;建议完善证人出庭制度、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以保证对精神鉴定意见质证的有效进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秉志,黄京平;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对规范的比较考察[J];比较法研究;1996年01期

2 郑昱;;论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海峡法学;2011年02期

3 黄丽勤;;司法精神病鉴定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10年05期

4 杜志淳;廖根为;;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完善[J];法学;2011年07期

5 杨涛;;正当程序视角下精神病鉴定体制的构建[J];法治论坛;2007年02期

6 侯国云;么惠君;;辨认控制能力不等于刑事责任能力[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陈霆宇;对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的再认识[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杨加明,杨小兰;刑事责任能力新论[J];河北法学;2004年06期

9 高艳东;;对邱兴华案的刑法观察:知识体系与学者诉求的错位[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田祖恩,于庆波,陈学诗;司法精神鉴定改革浅议[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1215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215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9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