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黔滇交界地区
【摘要】:研究背景:目前流动人口的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艾滋病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是受艾滋病危害最严重的群体。黔滇交界地区艾滋病流行速度加快,针对该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了解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状况,探讨该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危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艾滋病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贵州省黔滇交界地区兴义、威宁、七星关区三个地方,对工作场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汉族流动人口共1270人开展面访,样本根据流动人口在调查地的职业分布和所占份额按限额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采用SPSS17.0for windows软件对有性行为的247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布依族(40.1%)和苗族(27.9%)居多;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81.2%);大多数为男性(61.1%);在婚者居多(63.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1.9%);以企业工人为主(72.9%);月收入在中位数2000元以上的占57.9%;有“串姑娘”习俗或“放寮”习俗或“不落夫家”婚姻习俗者占34%;吸毒者占7.7%。初始性行为年龄在18-25岁间的占74%;71.3%发生在婚前;63.2%没有使用安全套。多性伴性行为发生率为59.1%;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26.7%;临时性行为发生率为25.9%;男男性行为发生率为13.2%;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和男性性行为发生过程中从不采取保护行为分别为27.4%、46.9%和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商业性行为的危险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吸毒行为(OR=5.524)婚姻习俗(OR=5.500)收入水平(OR=2.460)性别(OR=2.215)。临时性行为危险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性别(OR=2.747)婚姻习俗(OR=2.638)。婚姻状况是临时性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OR=0.424)。 研究结论: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前性行为、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男男性行为等均呈现出发生率高而保护率低的现象;性别、收入水平、婚姻习俗以及吸毒行为是影响商业性行为的危险性因素,稳定婚姻关系是临时性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性别和婚姻习俗是临时性行为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2;D6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宁;;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J];传染病信息;2007年06期
2 周祖木,余向华,王建,章显传,山若青,陈岚;温州市外来流动人口HIV感染的流行特征[J];疾病监测;2003年04期
3 周如南;周大鸣;;情境中性的社会网络与艾滋病风险——凉山地区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风险研究[J];开放时代;2012年02期
4 李玉艳;李娜;周颖;刘宾益;于珊;张函;赵洪鑫;武俊青;;深圳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5 蔺秀云;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北京市农村流动人口的HIV/STD高危性行为和知识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年05期
6 李少芳;钟朝晖;雷迅;张眉;徐小利;;重庆市农民工人群高危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7 蔺秀云;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苏文亮;;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8 唐作红;卢培能;张利玲;李春霞;谭琴;胡知娟;;小煤窑高危男性性病艾滋病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年06期
9 左群,张孔来,单广良,刘民,刘德辉;男性HIV/AIDS危险性行为发生频率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11期
10 张巧利;刘金祥;陈柏芬;王晓霞;夏宪照;;不同职业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丹;四类HIV/AIDS预防重点人群的危险性性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宏鑫;长春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云娟;个旧市矿工人群性病/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3 姜晓梅;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及行为改变影响因素探索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4 李红;北京城区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相关行为学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5 赵凤霞;男性流动人群艾滋病及性传播感染危险因素及求医行为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本文编号:1218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21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