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犯罪记录予以隐私权保护的思索——从刑法学和犯罪预防角度进行的初步检讨
发布时间:2017-11-24 12:17
本文关键词:关于对犯罪记录予以隐私权保护的思索——从刑法学和犯罪预防角度进行的初步检讨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记录 隐私权 犯罪预防 非规范性评价 标签效应
【摘要】:犯罪记录被排斥于隐私权范畴之外,使得犯罪记录可以被肆意传播与无限制公开,进而导致有犯罪记录者所遭受的非规范性评价无限扩大化,严重阻碍了犯罪人的社会回归和重新正常生活,成为诱发二次犯罪的根源之一。作为关系犯罪人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犯罪记录的隐私权保护值得从刑法上进行关注和思索。以实现公共利益和犯罪人权益的合理平衡为路径,通过推动犯罪记录由公共信息向私人信息性质的转换,并最终通过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来对犯罪记录的使用和保护加以规范。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前科消灭制度研究”(教外司留[2007]1108号)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17.6
【正文快照】: 社会公众将曾经的犯罪人定位为“罪犯”的评价(即“贴标签效应”),成为阻碍犯罪人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公众的此种评价,可以被称为“非规范性评价”,它是相对于国家机关基于法律规范对于犯罪行为的评价及其结论而言的(可以称为“规范性评价”)。非规范性评价一方面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晓虹;论隐私、隐私权的概念和特征[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发;;信用制度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韩晨旭;试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和法律平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储洵;论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青武,刘锐;法律视角中的公司信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王凤民;;性骚扰相关法律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余利亚;叶海平;刘云;;生命权私法救济浅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
本文编号:1222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22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