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犯罪治理的基本对策
本文选题:犯罪 切入点:犯罪率 出处:《法学杂志》2005年05期
【摘要】:我国治理犯罪的基本对策,一是应树立辩证的犯罪观,正视犯罪上升的客观现实,建立便捷的犯罪发案数统计机制,准确把握犯罪的实际情况;二是必须认识到“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切实贯彻重在治本、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三是坚持依法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厉打击”方针不动摇,建立日常性的“严打”机制;四是推进警务改革和警务公开,组建直属中央政府的刑警队伍,坚持科技强警;五是加强刑事司法,给犯罪分子以罪刑相当的及时惩处;六是完善对罪犯的监管、改造和刑释帮教工作;七是加强对公检法司的经费保障;八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Abstract]:First, we should set up a dialectical view of crime, face up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rise of crime, establish a convenient statistical mechanism for the number of crimes committe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rime. Second, we must recognize "the best social policy, that is, the best criminal policy," and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olicy, which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root causes and prevention; third,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everely cracking down" on serious criminal crim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Fourth, to promote police reform and police openness, to set up a criminal police force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o persist in strengthening the police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fthly, to strengthen criminal justice and to punish criminals in a timely manner. Sixth,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reform, punishment, and education of criminals; seventh,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guarantee for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Prosecutions and Law; and eighth,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pervisory mechanism an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political and legal conting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基金】:本研究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FANEDD,200467)
【分类号】:D91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联合;胡鞍钢;徐绍刚;;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楚晖,薛刚;关于税收腐败有关问题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姜岩;;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夏恩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赵丽红,任红艳;企业环境污染的经济分析[J];商业研究;2002年23期
5 冯伟福;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程安林;会计违法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05期
7 李前兵,丁栋虹;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演进[J];财经科学;2004年02期
8 肖艳;不同企业治理结构下的交易成本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9 陈惠雄;论经济大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与发展政策[J];财经论丛;2001年05期
10 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观点[J];财经论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张景华;;经济学两种范式关于人性假设前提的比较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顾振宇;韩剑众;蒋进宁;;食品安全标识(标签)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研究[A];食品感官科学前沿与发展——首届中国食品感官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食品感官科学》课程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硕博;所得课税的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2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4 周天宇;论金融衍生工具及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程承坪;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7 兰邦华;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制效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郭怀英;行为金融学分析与证券市场风险控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10 宋亦平;分工、协作和企业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么娥;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晓晖;我国的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3 董朝辉;论转型经济过程中的政府干预[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张改清;山西农户人力资本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5 冉力;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6 陈世渊;金融泡沫理论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8 陈剑;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经济阐释及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崔萍;试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和启示[D];暨南大学;2003年
10 胡登峰;企业核心能力与指标体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瑜;;浅谈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防范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2 黄艳;;虚拟社会管理初探[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3 黄炜舒;;浅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年24期
4 卢志标;;计算机犯罪的特征及其对策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5期
5 邱鹏;;浅谈现阶段检察机关电子证据应用问题及对策[J];信息网络安全;2011年09期
6 汤印大;廖梦园;;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及预防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7 刘启刚;;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预防策略[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张清;;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重大火灾隐患现状研讨[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9 胡清芳;;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10 卢军;;基于经济伦理视角下的警察腐败探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杨志勇;;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其打防对策[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3 王少华;;当前火灾统计失实的现象及策[A];2005年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集[C];2005年
4 宋建军;洪礼平;;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及工作对策[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5 张笑英;齐心;向兵;;破除“行规” 正本清源——谈行业性商业贿赂犯罪的防治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张川;;重新犯罪的社会原因解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李军;;试论商业贿赂犯罪防治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张小忠;黎俊;;三峡船闸闸室客轮火灾灭火救援工作初探[A];2005年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集[C];2005年
9 彭彦杰;;对当前青少年罪犯的分析与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叶海辉;靳占阳;;试论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凡文;“80后”犯罪率增高源于父母溺爱[N];西部法制报;2008年
2 陈刚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犯罪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转型期犯罪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周斌 本报通讯员 李仕欣;探访 山东荣成犯罪率大降缘由[N];法制日报;2010年
4 东方木 (北京);重提“再穷不能穷教育”[N];嘉兴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郭毅 本报通讯员 郑军 秦雷;15个副省级城市中犯罪率最低[N];法制日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 刘涛 吴静 本报记者 杜晓;“90后”犯罪率上扬折射法律预防功能缺位[N];法制日报;2009年
7 泗洪青阳中心小学 周晓艳;浅说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N];江苏法制报;2009年
8 建林;对流动人口犯罪率的思考[N];中国社会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陈晓波;我省社区矫正对象近期实现零犯罪率[N];云南日报;2008年
10 曾凡虎 魏常勇 (作者系湖北省天门市公安局政治处干部);民警的精神压力与减压对策[N];人民公安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慈健;贿赂犯罪防控对策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田鹤城;经济发展与犯罪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薛风雷;毒品犯罪侦控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一军;跨国网络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彬;警察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策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钱枝;我国竞技体育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4 姜延军;包头市青少年犯罪实证调查与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檀金平;论家庭因素对贪利型职务犯罪的影响和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刘忠忱;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祖辉;论新时期基层治安特点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褚庆利;论走私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陈军;毒品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陈博;我国传销犯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7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69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