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在死亡后的形态学变化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ctin fibers and the time of death in rat skeletal muscle. Methods the morphologic changes of actin fibers in skeletal muscle (adductor greater adductor muscle of right hind limb) were observed by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death, the fine myofilaments composed of actin gradually disintegrated and disorganized,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arcomere and the fine myofilament disappeared, and the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fine myofilament was disintegrated from 24 hours after death. In skeletal muscle fibers, small or diffuse anti-actin antibodies were absent, and the staining area of anti-actin antibodie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death time, and the change trend was related to the death time (P 0.05), and within 168h after death, the change trend of anti-actin antibody was related to the death time (P 0.05),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taining area of anti-actin antibody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death time (P 0.05),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taining area of anti-actin antibody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death time (P 0.05). The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of actin positive products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death ti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almost no anti-actin antibody staining at 168h after death. Conclus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ctin fibers in rat skeletal muscle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of death.
【作者单位】: 山西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分类号】:D9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翠兰,罗深秋;星形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瘤细胞骨架的光镜和电镜观察[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吕江明,余家树,陈民敬,向吉夫,慈日东;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变化及与死亡时间的关系[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3 冯强;陈浩;张更谦;王晓娜;李揩;张博;张林;;缢死大鼠肝肾细胞内HIF-1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4 蒯锦霞;刘杨;张彦伟;王英元;;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降解规律的初探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5 罗斌,宋一璇,田野,邓平,谢宇晖,毕启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传导系统及心肌HHF35免疫组化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6 刘杨;蒯锦霞;张彦伟;王英元;;大鼠死后肌动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J];法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7 迟路湘,杨宗城,黎鳌,龙勉,吴泽志;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骨架损伤的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邝勇;黄跃生;;线粒体缺氧损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2期
2 高淑红;谭秋丰;黄飞骏;;心肌自溶与死后经过时间关系的研究进展[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3 吕江明,余家树,陈民敬,向吉夫,慈日东;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变化及与死亡时间的关系[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4 胡丙杰;陈玉川;祝家镇;毕启明;成建定;李杰;曾家乐;;对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评价[J];法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5 成建定,陈玉川,胡丙杰;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窦房结肽能神经支配的定量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6 刘杨;蒯锦霞;张彦伟;王英元;;大鼠死后肌动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J];法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7 李文灿;张萍;陈龙;;核酸及蛋白质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8 成建定,陈玉川,胡丙杰;病毒性心肌炎肌动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J];法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9 栗志;程辉;鞠学红;;死后器官一般组织及分子结构变化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10年03期
10 孙开展,张惠芹;免疫组织化学在心脏性猝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红军;整合素激活FAK介导的信号转导在大肠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2 于栋;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任广睦;大鼠死后看家基因mRNA降解规律与晚期死亡时间推断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邝勇;缺氧早期心肌细胞微管损伤与线粒体损害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5 刘杨;肌动蛋白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文涛;大鼠离体心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李文灿;大鼠心肌组织中microRNA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陈红勤;血管紧张素Ⅱ致肥大心肌细胞微管及Calcineurin通路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4 龙仁;大鼠组织ATP、DNA、肌动蛋白含量与PMI相关性研究[D];南华大学;2005年
5 孔敏;α-SMA在重度子痫前期基底板梗塞灶和绒毛聚集灶表达及意义[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贵红;成嘉;刘芳;肖调义;张建社;;鳜鱼和鲢鱼不同组织微管蛋白表达差异分析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俞可大,朱志年,富维骏,陈建国;测量心肌收缩性参数的微机系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3 蒙伶俐,孙少华,张军荣,汪小刚;经体表创伤后肾脏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调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4期
4 马文丽;薛社普;;一种观察细胞骨架的简易整装电镜制样方法[J];电子显微学报;1993年05期
5 孙大宏,廖志钢,李琼英;大鼠死后不同时间肌肉酶组织化学观察[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6 傅晨钟;宋一璇;薛冠华;祝家镇;毕启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3年04期
7 宋一璇,傅晨钟,祝家镇,叶玉玲,梁英杰,姚青松;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在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4年03期
8 冯强;陈浩;张更谦;王晓娜;李揩;张博;张林;;缢死大鼠肝肾细胞内HIF-1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9 陈新山,胡俊,秦启生,黄光照;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10 胡丙杰,陈玉川,祝家镇;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观察初探[J];法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莹;谷巍;陈建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在植物细胞学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何旭;杨旭芳;张丽红;何牮;高云鹤;谭小华;李玉林;;人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学特征[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年02期
3 胥春;范震;巢永烈;杜莉;张富强;;磁性附着体静磁场对人牙周膜细胞骨架影响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4 张庆,雷林生,张莉莎,杨淑琴;大枣中性多糖的抗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活性氧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年06期
5 范瑾瑾;骆宁;董秀清;余学清;;不同固定剂在激光共聚焦荧光技术中的效果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年05期
6 何秀权;叶明磊;顾袁琴;邵雪岩;陈曦;侯云龙;乔国芬;;鹿衔草黄酮苷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作用及机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4期
7 陈必良,马向东,王春梅,王德堂,辛晓燕;宫颈癌细胞系SiHa中HPV16E6,E7蛋白的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0年02期
8 王春梅,郭海涛,杨家冀,黄晓峰,陈丹,朱妙章;乳鼠心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和线粒体表达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9 梅玲;黄治物;凡启军;肖伯奎;;热休克蛋白27在耳蜗基底膜上的表达及其意义[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年03期
10 黄展勤;石刚刚;方欢;刘幸平;郑锦鸿;高分飞;周燕琼;张艳美;;N-苄基氟哌啶醇氯化物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苗;李桂英;宋朝霞;赫杰;曾宪录;张传善;;F-肌动蛋白是染色体组分的实验证据和关于其功能的初步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张伟成;金仕萍;严文梅;;凤眼莲柱头细胞中肌动蛋白纤维丝分布形式的荧光显微观察[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3 郑芳;李卓娅;李新平;姜晓丹;冯玮;徐勇;熊平;龚非力;;肌动蛋白样分子参与TNFRⅡ介导的TM-TNF-α杀瘤活性[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任海云;;植物肌动蛋白荧光类似物的制备[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5 张晓军;田丽萍;张绍萍;李富花;相建海;;中国明对虾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刘娜;刘刚;侯春燕;韩胜芳;王冬梅;;胞间连丝组分的研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免疫金标记[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徐江涛;张耀洲;;家蚕profilin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抗体制备[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卓娅;;细胞骨架系统与细胞信号通路-Actin参与跨膜型TNF激活TNFR2凋亡信号通路[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肿瘤和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舒娅;;电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α-肌动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10 刘娜;刘刚;侯春燕;韩胜芳;张洁;王冬梅;;胞间连丝组分的研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免疫金标记[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风;利用海洋生物毒素有望研发抗癌新药[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田学科;以科学家找到可阻止癌细胞扩散的蛋白质[N];科技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卢育辉邋实习生 王彩虹 通讯员 吕剑红 冉文清;电镜“祖师爷”常年叹空调[N];广东科技报;2007年
4 张中桥;反义Cortactin基因能抑制肝癌细胞转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李静;肌无力与原肌球蛋白变异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李荔;张明杰:破解失聪失明之谜[N];北京科技报;2011年
7 杨旭宁 康永林 于浩 龙明建 牛涛;X7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中M/A岛的工艺控制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8 小范;来自天然肌肉组织的人工肌肉[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记者 赵凤华邋 通讯员 陈捷;纳米表征技术应用于多项课题研究[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吴一福;听囊细胞体外培养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天阳;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延伸的机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杨;肌动蛋白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何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CVB_3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王立;肌动蛋白网架体系在粘附培养哺乳动物细胞胞质分裂变形中的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军;肌动蛋白自组织纤维结构多态性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及其动力学机制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6 贾宏傅;持续高G对豚鼠前庭耳石器的影响及预习服防护措施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7 赵广圣;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后对其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谢红;大鼠心室肌细胞原位Ryanodine受体Ca~(2+)释放的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王敏;细胞核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BAF53参与P53介导的p21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龚小卫;APPC2与PRAK之间的相互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殿荣;致痫剂诱导海马锥体神经元微丝表达及与缝隙连接通道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杨晓霞;星形胶质细胞微丝表达与细胞缝隙连接的关系及其在癫痫发病中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5年
3 吴帅;肌动蛋白的聚合作用在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的人精子顶体反应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4年
4 于守鹏;肌球蛋白轻链激酶N端删除载体的构建[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5 刘娜;胞间连丝组分的研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免疫金标记[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6 张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D—半乳糖对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及其肌动蛋白的形态学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7 谢祥;外源性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8 黄小庆;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纳米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初步鉴定[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王蕾;Actin、cTnT及Fn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10 邹雪;一种肌动蛋白相关蛋白在细胞迁移和粘附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08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20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