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试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发布时间:2018-10-29 16:10
【摘要】:“测谎仪”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 ,科学的称谓是“心理测试仪”。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是运用现代基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原理以及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 ,通过专用测试仪器软硬件和智能化计算机系统 ,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指标 ,进而评判受测人有无特异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实战部门的应用证明 ,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 ,又可以体现公正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 ,在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同时提高公安机关的办案效率 ,有助于司法公正的进一步确立。
[Abstract]:The term "lie detector" is unscientific, and the scientific term is "psychological tester". Criminal psychology testing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basic psychology, criminal psychology an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neuropsychology, bioelectronics, etc., through special testing instruments, software, hardware and intelligent computer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we simultaneously record several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people, and then judge whether the subjects hav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traces of the correl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sychological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test technology in actual combat department proves that it is not only scientific but also fair. The technology of criminal psychology tes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andling cases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s while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establishment of judicial justic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分类号】:D9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印大;廖梦园;;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及预防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2 刘洁丽;;由大学生犯罪行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3 张鑫;;职务犯罪成因的深层次剖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安;;从交通肇事到故意杀人转化的心理历程分析——大学生药家鑫杀人犯罪心理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5 刘猜;;犯罪心理测试对象状态分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胡静;张楠;;特殊犯罪群体的犯罪分析与预防——以“未婚妈妈”杀婴案为视角[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胡静;张楠;;特殊犯罪群体的犯罪分析与预防——以“未婚妈妈”杀婴案为视角[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攀锋;武伯欣;;青少年犯罪的极性心理和行为演变[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攀锋;武伯欣;;青少年犯罪的极性心理和行为演变机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陆威;;“贪腐瘾君子”的六种犯罪心理[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国j;;市场经济与犯罪心理[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靳跃;毛书贵;;司法精神病学与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之比较[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吴志刚;;论犯罪心理结构[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4 何为民;;论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及其操作体系[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才世辉;张凤芝;钱丽宏;权英丽;;少年犯罪心理与家庭环境因果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梁平;;关于女青年齐××犯罪心理追踪研究——女性青少年犯罪心理初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杨燮蛟;朱泓洁;;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援助系统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刘玉霞;张威岩;;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陈占虎;;关注犯罪心理[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巍;周宗奎;郑文清;曾彦雅;;犯罪心理形成机制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孟娟;探究留守青少年犯罪心理[N];自贡日报;2008年

2 记者 欧阳敏;留守青少年为何产生犯罪心理[N];自贡日报;2008年

3 山东警察学院治安系 王超 刘浩 秦超;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N];中国贸易报;2008年

4 何春生;犯罪心理的经济因素[N];江苏法制报;2006年

5 李宏;劫匪庞茂升犯罪心理突变[N];北京日报;2006年

6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安玲;犯罪心理画像可给侦查提供方向[N];人民公安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郑晔;“五种人”将回社区改造[N];宝鸡日报;2010年

8 王天觉;该公布“成本”的不仅仅是打架[N];保定日报;2007年

9 邬咏霞 张文清;伊旗社区矫正办“四个结合”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力度[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10 沈颖;为犯罪心理画像[N];南方周末;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莉;论异常心理向犯罪心理转化的控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婷婷;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D];山东大学;2012年

3 唐彦;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郝斌;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3年

5 张远;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孙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赵永军;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卞丽鑫;论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D];吉林大学;2004年

9 曹国辉;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与防治:以犯罪心理为视角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丹;“打黑除恶”心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8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298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