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少年犯自我控制及相关因素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1-09 06:40
【摘要】:目的:考察未成年犯罪人的自我控制状况,并探讨人格、家庭功能、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犯罪人自我控制的影响。方法:以137名少年管教所未成年犯罪人和140名普通中学生为样本,采用自我控制量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家庭功能评价量表中文版、亲子依恋问卷进行施测,运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Log 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与普通中学生在自我控制的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上有显著差异;运用自我控制所有变量的完整模型,能有效区分犯罪组和一般少年组,预测成功率达到68.6%。外向性、父母控制、父子疏离感对未成年犯罪人的自我控制中的冲动冒险性维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谨慎性、情绪性、亲密度、父母关注、父子疏离感、母子信任感对青少年犯罪者的自我情绪性维度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宜人性、谨慎性、家庭关系、父子沟通、母子疏离感对青少年犯罪人的简单倾向性维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自我控制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变量;少年犯罪者的低的自我控制与其人格特质、家庭功能系统特征及亲子依恋质量有密切关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lf-control of juvenile offend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family function and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self-control of juvenile offenders. Methods: 137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140 ordinar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elf-control scale, five-factor questionnai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Chinese version of family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 and parent-child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T test and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Log 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mpulsive risk-taking and self-emotion between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using the complete model of self-control all variables, we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crime group from the general juvenile group, and predict the success rate of 68.6%. Extroversion, parental control and father-son alienation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impulsive risk-taking dimensions of juvenile offenders' self-control; Caution, emotion, affinity, parental concern, father-son alienation, mother-son trus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lf-emotional dimension of juvenile offenders; Humanity, caution, family relationship, father-son communication and mother-son alienation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the simple tendency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Conclusion: Self-control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affec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the low self-control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family function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parent-child attachment quality.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分类号】:C91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邹泓,张秋凌,王英春;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3期

2 王争艳,刘红云,雷雳,张雷;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3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4 周晖,钮丽丽,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5 张秋凌,邹泓,王英春;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宪丹,翟中东;犯罪发生的“引发式”解释及其价值[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2 杨奎臣,章辉美;网络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助长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燕良轼;王小凤;;论羞耻感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刘朝阳;;人身危险性研究的历史脉络[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吴宗宪;论犯罪性[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6 孙昌军,凌辉;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以犯罪人格为视角[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2期

7 张小虎;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8 蔡扬眉;杀亲——一种新型的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6期

9 刘应君,秦国文;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2期

10 靳高风;;中国犯罪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孟慧;企业管理者大五人格特质、特质目标定向和变革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张野;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明;中国监狱学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杜雪晶;中国非刑罚化论纲[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花云;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嬗变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朱海燕;毒品犯的人格结构与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姜春萍;班级气氛与中学生人格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何少薇;罪犯自我特征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张茜;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彦;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郑满利;初中生亲子沟通问题的初步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9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熊文琴;儿童情绪社会化发展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莉萍;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2 刘芹;优化家庭功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5期

3 肖艳红;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06期

4 易法建;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6期

5 宋戈;未成年人犯罪与亲子关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年02期

6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年03期

7 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年03期

8 安晶卉 ,张建新 ,王黎;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兵;;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周国连;周建军;;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政策及非刑罚处罚措施[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11期

3 周羚敏;;歧途与希望:阶层固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周羚敏;;希望与歧途:阶层固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许健;崔楠;;论教师失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iJ萌;;少年刑事司法制度,

本文编号:2405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405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b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