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测试(测谎)若干问题研究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polygraph) instru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rgans of our country,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ng and solving a case. However,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by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withou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judicial justi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subjects,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may become an accomplice to illegal evidence taking and even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In our country, due to the short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 especially the imperfect legislation leads to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develop well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idence value of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 conclusion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 the func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 And further elaborated the crime psychology test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legislation flaw and the consumma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ounds the principle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role and requirements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legislative defects and perfection of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fourth part expounds the evidence value of the conclus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es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17.2;D9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筱春;;论指纹证据价值[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王红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1958-1965)──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六[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02期
3 孟东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特征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傅建勇;当前公安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5 项久雨;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初步研究[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周云富;四川偏远山区农村礼俗文化现状与贫困成因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李志萍,刘隆亨;对我国税收工作的理性思考[J];法学杂志;2002年02期
8 胡良荣;论大陆商标法的第二次修改及海峡两岸商标法的国际接轨[J];唯实;2003年06期
9 吴云;经济政治问题研究概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邓成奉;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思想道德建设[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欣慧;王瑛;宋建成;胡慧敏;;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何木光;郑家树;于天齐;;烧结二次混合机多速传动系统应用研究[A];烧结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郭选贤;徐立然;彭青鹤;张明利;;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开俊;;公立高校“转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李庆生;;客运专线车站旅客站台宽度的研究[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承照;;加强风景园林学科基础理论研究[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7 杨振立;赫慧云;王健;;山东省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试验与研究[A];全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文光;孙海英;王殿u&;付裕;王立敏;;炼焦煤粘结指数(G值)制样方法研究[A];高炉炼铁用焦炭质量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焦利峰;;晋煤集团客户保持和并购战略的研究[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梁俊爽;杨金生;;利用现有条件加快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发展[A];第十二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艳;对共犯口供的证据价值分析[N];江苏经济报;2001年
2 袁瑜洁;论被告人供述的证据价值[N];江苏经济报;2007年
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宋英辉;测谎检查的证据价值[N];检察日报;2000年
4 吴红霞;测谎技术规范化发展的探讨[N];人民公安报;2003年
5 王翠青 张荷;依公权力制作的文书不是书证吗[N];检察日报;2006年
6 林春龙 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N];汕头日报;2009年
7 栏目主持 邓正来;当庭展示婴儿在亲子鉴定案中的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冯惠玲(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尽快全面制定和实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N];中国档案报;2006年
9 天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李剑戈;法医学检验工作的思考[N];甘肃法制报;2005年
10 陈然 蒋益芬;非法行医罪司法认定中的两个问题[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蕤;西夏地理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郭征宇;昙鸾净土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李念之;创意产业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王霞;开放式基金费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张应二;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罗映光;蒙文通道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军;犯罪心理测试(测谎)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李晓鸿;构筑地方应对反倾销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何捷;“东方虹”郊区住宅的前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何放;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战略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5 贾玉娥;江泽民的发展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森;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7 徐向进;汽车动力系统合理匹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贵卓;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许巧仙;我国特殊教育立法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晓林;YCT公司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70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47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