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碰瓷”行为犯罪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6 18:00
【摘要】:“碰瓷”原属北京方言,起源于清末老北京没落八旗子弟的“发明”,也是古玩行业的一句“行话”。意指一些别有用心的古玩摊主,在摊位上摆卖古董时,常常故意将易碎裂的瓷器(多数是赝品)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行人不小心碰坏,他们便可以利用人多势众的“恐惧压迫心理”,,使当事人产生“理亏”的感觉,借机进行敲诈,以此做为生财之道。如今,“碰瓷”行为不但仍然存在,更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碰瓷”手法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已经呈现出团伙作案,“从业”人员以此为谋生手段,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人们稍不注意就会落入“碰瓷”陷阱。尤其近年来国内私家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一些针对私家车的“碰瓷”案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中在高速公路上的“碰瓷”案件,不但对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带来损害,更给其它不特定的高速公路行驶车辆带来严重威胁。“碰瓷”行为正严重扰乱着社会秩序、亵渎着人们的道德文明底线,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极其丑恶的社会现象。 “碰瓷”者丧失道德良知,花样百出地骗人钱财,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但又经常无计可施。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对“碰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属性特点进行犯罪学分析。对目前国内司法实践过程中对“碰瓷”案件的定性方面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研究,以区别对待不同案情,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维护“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本文还将探索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希望能够有益于司法实践部门的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伟;;“车辆碰瓷”行为的定性分析——以一则典型案例为视角[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路楠;李治;;试论交通管理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定罪查处[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8年06期

3 刘传稿;;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以胡斌飙车案为分析视角[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5期

4 郑勇;;“道路碰瓷”犯罪行为及其罪名适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王旭东;;道德“碰瓷”撞出法律“碎片”[J];江淮法治;2009年24期

6 于同志;;驾驶机动车“碰瓷”的司法认定[J];人民司法;2008年02期

7 陈瑞林;诈骗罪若干问题探究[J];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8 程彤华;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比较[J];政法学刊;2002年01期

9 范新伟;;浅析“碰瓷”行为的刑法定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2519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19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