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19:21
近年来中国网民群体日渐庞大,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相结合衍生出“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个新概念。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由不同利益阶层的社会矛盾交织形成的。矛盾是否能化解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内部团结,因此政府变得愈发重视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我国政府开始探索矛盾化解机制。但由于矛盾利益群体的复杂性、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在解决过程中面临很大困难。网络群体性事件带来了缓和社会矛盾、新社会阶层促进了民主、增强政府危机意识等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公信力流失、冲击道德伦理、影响社会秩序等消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转型期矛盾突出、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境内外敌对势力网络煽动等造成的。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自身特征,提出了从构建系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机制、探索政府、新媒体和网民的对话机制、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行为主体的行为建设以及学习国际经验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
【文章来源】: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综述及分析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2.1.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2.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2.1 参与主体的虚拟性
2.2.2 传播速度的迅猛性
2.2.3 波及范围的广泛性
2.2.4 现实与虚拟的互动性
2.2.5 参与主体的非直接利益相关性
2.2.6 结果的不可控性
第三章 马克思矛盾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3.1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3.1.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属性
3.1.2 矛盾运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3.1.3 矛盾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3.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发展过程
3.2.1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初步探索
3.2.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发展
3.2.3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完善
3.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关系研究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及影响
4.1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典型案例
4.1.1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4.1.2 典型案例
4.2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4.2.1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影响
4.2.2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5.1 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
5.2 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缺乏
5.3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5.4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5.5 政府责任缺位,应对策略单一
5.6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网络煽动
第六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路径研究
6.1 构建系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机制
6.1.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6.1.2 建立规范的网络信息披露制度
6.1.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6.2 探索政府、新媒体和网民的对话机制
6.2.1 政府增强社会责任感
6.2.2 网络平台客观公正地引导舆论走向
6.2.3 健全网民的网络参与机制
6.3 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行为主体的行为建设
6.3.1 政府创新矛盾化解方式
6.3.2 网民合理开展利益诉求活动
6.4 借鉴国际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路径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治理路径研究[J]. 刘英杰. 法制与经济. 2018(02)
[2]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J]. 殷文,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3]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回顾与反思[J]. 刘瑾,刘伟.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4]价值累加理论叙事框架下的群体性事件探析——对“乌坎事件”从微观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再审视[J]. 丁运,俞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政府信息公开的审视:基于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视角[J]. 刘小康. 中国行政管理. 2015(08)
[6]解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过程[J]. 朱婉菁.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7]网络舆情及其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研究[J]. 卢荣华,刘海英,詹沐清.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3(12)
[8]公民维权与政府维稳的关系[J]. 张立.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12)
[9]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 易承志. 情报杂志. 2011(12)
[10]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 王金水. 中国行政管理. 2011(05)
博士论文
[1]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 郭纯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硕士论文
[1]网络集群行为框架及其情感动员研究[D]. 郑知.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分析[D]. 刘勤兵.华中科技大学 2013
[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D]. 武贵英.兰州大学 2013
[4]冲突论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 吴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5]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 赵思源.西南政法大学 2012
[6]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研究[D]. 张晓莉.南京师范大学 2012
[7]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D]. 闫伟玮.西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32287
【文章来源】: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综述及分析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2.1.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2.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2.1 参与主体的虚拟性
2.2.2 传播速度的迅猛性
2.2.3 波及范围的广泛性
2.2.4 现实与虚拟的互动性
2.2.5 参与主体的非直接利益相关性
2.2.6 结果的不可控性
第三章 马克思矛盾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3.1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3.1.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属性
3.1.2 矛盾运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3.1.3 矛盾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3.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发展过程
3.2.1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初步探索
3.2.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发展
3.2.3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完善
3.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关系研究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及影响
4.1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典型案例
4.1.1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4.1.2 典型案例
4.2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4.2.1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影响
4.2.2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5.1 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
5.2 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缺乏
5.3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5.4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5.5 政府责任缺位,应对策略单一
5.6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网络煽动
第六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路径研究
6.1 构建系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机制
6.1.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6.1.2 建立规范的网络信息披露制度
6.1.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6.2 探索政府、新媒体和网民的对话机制
6.2.1 政府增强社会责任感
6.2.2 网络平台客观公正地引导舆论走向
6.2.3 健全网民的网络参与机制
6.3 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行为主体的行为建设
6.3.1 政府创新矛盾化解方式
6.3.2 网民合理开展利益诉求活动
6.4 借鉴国际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路径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治理路径研究[J]. 刘英杰. 法制与经济. 2018(02)
[2]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J]. 殷文,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3]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回顾与反思[J]. 刘瑾,刘伟.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4]价值累加理论叙事框架下的群体性事件探析——对“乌坎事件”从微观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再审视[J]. 丁运,俞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政府信息公开的审视:基于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视角[J]. 刘小康. 中国行政管理. 2015(08)
[6]解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过程[J]. 朱婉菁.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7]网络舆情及其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研究[J]. 卢荣华,刘海英,詹沐清.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3(12)
[8]公民维权与政府维稳的关系[J]. 张立.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12)
[9]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 易承志. 情报杂志. 2011(12)
[10]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 王金水. 中国行政管理. 2011(05)
博士论文
[1]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 郭纯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硕士论文
[1]网络集群行为框架及其情感动员研究[D]. 郑知.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分析[D]. 刘勤兵.华中科技大学 2013
[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D]. 武贵英.兰州大学 2013
[4]冲突论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 吴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5]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 赵思源.西南政法大学 2012
[6]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研究[D]. 张晓莉.南京师范大学 2012
[7]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D]. 闫伟玮.西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32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93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