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群体性事件析论

发布时间:2017-07-18 06:15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析论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谣言 “聚光灯”效应


【摘要】:自2003年“孙志刚事件”以来,贵州的“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新疆“75事件”等事件相继爆发,这些群体性事件从形成,实现快速传播和产生巨大影响都离不开网络在背后的推波助澜。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愈来愈多的趋势。网络群体性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从五方面分析、阐述网络群体性事件。第一部分介绍选择本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的现状,阐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涵义、特点,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进行归类,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新趋势(网上与网下结合更加密切,参与的人数增多、参与的范围增大,网民出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载体与传播路经进行分析,阐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规律。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主要从制度性、社会性和网络特性三方面分析,制度性包括我国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网络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等;社会性包括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的激化、群众公民意识的觉醒;网络的虚拟特性使得发帖人身份的具有隐秘性,网络哄客和网络谣言的刺激。这些都促使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第四部分对大众麦克风时代的网络“聚光灯”效应进行分析。在当下,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领域,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由于正常表达、参与渠道的不畅通,网络就成为很好的替代品,网络使单个人的弱势转变为集体的强势,如有突发性事件爆发,网络能使各方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该事情上,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第五部分对网络谣言进行分析。网络谣言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部分把网络谣言单列出来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网络谣言的定义、特性以及网络谣言是如何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及应对挑战。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措施。包括保证我国的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互联网监测系统的升级,建立网络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实行电子政务、政务公开,对网络上出现的民意及时应对,推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的各方面素质,运用主流的媒体和主要的网络平台对民情进行引导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谣言 “聚光灯”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选题的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8
  • 1.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涵义12-13
  • 1.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3-14
  • 1.2.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制和成因14-15
  • 1.2.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15-17
  • 1.2.5 网络谣言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17-18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8-20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第2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20-24
  •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现状20
  •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类型20-22
  • 2.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20-21
  • 2.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21-22
  • 2.2.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22
  • 2.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势22-24
  • 第3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形成机制24-30
  • 3.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载体24
  • 3.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24-29
  • 3.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制度性成因24-27
  • 3.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性成因27-28
  • 3.2.3 网络特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影响28-29
  • 3.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制29-30
  • 第4章 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的“聚光灯”效应30-33
  • 4.1 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聚光灯”效应的内涵30
  • 4.2 “聚光灯”效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30-31
  • 4.3 应对“聚光灯”效应的挑战31-33
  • 第5章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产生机制及影响33-36
  • 5.1 网络谣言的涵义33
  • 5.2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33-34
  • 5.3 网络谣言的产生机制34-35
  • 5.4 网络谣言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35-36
  • 第6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建议36-40
  • 6.1 保证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惩治腐败36
  • 6.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互联网监测系统升级36-37
  • 6.3 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及时应对网络民意37-38
  • 6.4 推行网络实名制38
  • 6.5 提高网民的各方面素质38-39
  • 6.6 运用主流媒体和主要网络平台对民情进行引导39-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4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涛;李享;;警惕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危机[J];社会观察;2009年10期

2 曾秀兰;;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态探析[J];探求;2011年03期

3 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多种原因的理论阐释[J];政治学研究;2009年06期

4 张春义 ,周国梁;山东省公安机关集中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专题研讨培训[J];公安教育;2001年12期

5 林金荣;争取把更多的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台县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叶国兵;;用和谐理念指导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公安教育;2008年04期

7 廖海青;;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J];南风窗;2009年05期

8 王鲁军;张闻一;;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1期

9 王锡锌;;从“管理”走向“参与”的转变[J];人民论坛;2009年16期

10 燕继荣;;诊断群体性事件的三种理论依据[J];人民论坛;200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二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分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刘春春;;浅议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社会动因及处置对策——基于2008年13起群体性事件的分析[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4 宋玉书;;建立健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5 邓小兵;冯渊源;;群体性事件中的地方政府与媒体关系探讨[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7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半岳;透视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散播[N];西部法制报;2010年

2 北京市委党校法学部副教授 法学博士 吕廷君;如何斩断谣言的翅膀[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 北京政治学者 海川;抢盐退盐,我们慌啥?[N];世界报;2011年

4 媒体人 何保胜;谣言的蔓延和微博自净[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张培元;拙劣的“偷肾谣言”为何越传越邪[N];镇江日报;2008年

6 顾洁颖;谣言考验智性[N];人民日报;2009年

7 焦建;华尔街的信心与谣言[N];中国证券报;2009年

8 本报通讯员 谢盼 张博;都是“千年极寒”谣言惹的“祸”[N];中国气象报;2011年

9 南方日报评论员;谣言在广东人民面前应无所遁形[N];南方日报;2011年

10 邓聿文;谣言过后的警醒与反思[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程中兴;谣言、流言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王佳宁;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杰;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骆毅;新世纪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邓崇惠;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春宇;我国群体性事件舆情报道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张聪;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马国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杜桥省;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56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556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