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群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2:07
本文关键词:犯罪群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罪犯 人格特征 Logistic回归模型 典型相关 决策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罪犯的人格特征,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攻击行为、成人依恋和决策行为的相互关系及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为此,我们进行了四个研究。 方法: 1.研究一,384名服刑人员及劳教人员完成了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采用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了罪犯的人格特征,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 2.研究二,369名服刑人员及劳教人员完成了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采用相关分析、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罪犯人格障碍症状与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犯罪类型的影响。 3.研究三,421名服刑人员完成了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II)、成人依恋量表中文版(AAS)和攻击行为量表(AQ),采用皮尔逊相关,方差分析,典型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罪犯人格特征及其与成人依恋、攻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4.研究四,41名服刑人员和21名正常被试完成了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II)、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Activation System Scale,BIS/BAS Scale)、金钱延迟折扣任务(DDT)、爱荷华赌博任务(IGT),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in sign-rank检验,混合设计方差分析(M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OVA)及相关分析和t检验,揭示了罪犯决策行为的特征及人格与决策行为的相互关系。 结果: 1.研究一发现,罪犯样本的各分型人格障碍的阳性率都比较高(P介于19.58%~60.05%之间),罪犯人群的PDQ-4+,总分及各项分量表均分都显著高于大学生人群和普通人群,差异均具有显著性(t=2.62-22.59,p0.01or p0.001)。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极端化倾向及不一致性,罪犯知觉到的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聚类分析表明罪犯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存在三种类型:溺爱型,放任型和矛盾型。不同犯罪类型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母亲惩罚、严厉及父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人格障碍症状各维度都成显著相关(r介于0.11~0.43之间,P0.05或P0.01)。分别建立了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障碍各维度的回归方程,其对人格障碍各维度变异的解释量处于5%~27%之间。 2.研究二发现,方差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四个维度、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等应对方式在犯罪类型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在人格障碍症状阳性组和阴性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阳性组罪犯报告获得更少的社会支持,更多的采用幻想,自责,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相关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和社会总支持与除强迫型人格障碍症状因子外的其他11个人格障碍症状及人格障碍症状总分成显著负相关,自责、合理化、幻想、退避与人格障碍症状量表中的12个分型人格障碍症状及人格障碍症状总分成显著正相关。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对犯罪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人格与犯罪行为类型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鉴别出影响犯罪者所涉犯罪类型的因素,分别建立了各类犯罪类型的Logistic回归模型。 3.研究三发现,罪犯组在冲动量表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农村、城市居民群体和大学生三个群体,差异显著(p0.01)。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群体在大五人格、非计划冲动性、焦虑和攻击行为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冲动量表中三个维度与亲近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大五人格中神经质与亲近、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攻击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外向性、宜人性、严谨性与亲近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焦虑、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攻击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而开放性与依恋三维度及攻击行为四维度均无显著相关(P0.05)。大五人格与攻击行为产生了1个显著的典型相关系数(r=0.616,P0.01),冲动性人格与攻击行为产生了2个显著的典型相关系数(r=0.63,0.22,P0.01)。成人依恋与大五人格特质产生了1个显著的典型相关系数(r=0.499,P0.01),都达到了中等程度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行动冲动性、非计划冲动性及神经质可解释愤怒行为40%的总变异;宜人性、神经质、非计划冲动性和行动冲动性可解释敌意行为33.2%的总变异;宜人性、行动冲动性、非计划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可解释躯体攻击行为34.3%的总变异;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和严谨性可解释言语攻击行为13.6%的总变异;行动冲动性、宜人性、非计划冲动性、神经质及认知冲动性可解释攻击行为总均分44.9%的总变异。 4.研究四发现,在延迟折扣任务中,相对于正常对照组,犯罪组对两种不同金钱强化物均表现出快速折扣的倾向。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强化条件下,犯罪组被试的折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U10000=197.00,P0.01;U1000=207.00,P0.05)。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混合设计方差分析表明决策模块的主效应显著,F(4,252)=10.66,P=0.000,被试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63)=4.52,P0.05,但两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4,252)=0.72,P=0.57。大五人格中只有外向性与IGT的净分数有显著相关(r=-0.458,P0.05)。延迟强化的k值与IGT实验中的净分数及大五人格和冲动性人格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IGT总净分数和延迟强化的k值在高低冲动性犯罪组上无显著性差异。行为激活系统和抑制系统与IGT总净分数无显著性相关。在两种额度延迟强化条件下,高折扣罪犯组与低折扣罪犯组的IGT的100次实验的净分数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罪犯组的延迟强化折扣率与基于IGT任务的操作绩效无关。 结论: 1.罪犯群体的人格障碍阳性率高,人格障碍症状明显。所感知到的家庭教养方式具有极端化倾向和不一致性的特点,对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2.人格障碍阳性组罪犯和阴性组罪犯相比,阳性组罪犯获得更少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更多的使用幻想,自责,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而较少的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罪犯的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犯罪类型的选择。 3.罪犯的人格具有显著的冲动性特点,早期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其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其人格的神经质及冲动性特征在预测罪犯的攻击行为方面,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变量。 4.罪犯与正常被试相比,存在决策功能缺失,在收益-风险并存情境中主要表现为“即时收益优先”决策特征和对高风险的耐受性特征,在延迟强化情境中表现出对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倾向,导致其对长远价值的快速折扣。进一步说明了罪犯人格中具有冲动性和冒险性的特征。
【关键词】:罪犯 人格特征 Logistic回归模型 典型相关 决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7.2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5
- 1 前言15-26
- 1.1 罪犯群体的人格特征研究15-17
- 1.2 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行为17-19
- 1.3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犯罪行为19-21
- 1.4 成人依恋、攻击行为与罪犯人格21-22
- 1.5 罪犯决策行为与人格22-23
- 1.6 研究意义、目的和研究假设23-26
- 2 研究一:罪犯群体人格特征及其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26-55
- 2.1 引言26
- 2.2 方法26-28
- 2.2.1 研究对象26-28
- 2.2.2 研究工具28
- 2.2.3 研究程序28
- 2.3 结果28-49
- 2.3.1 罪犯的人格特点28-37
- 2.3.2 罪犯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37-44
- 2.3.3 罪犯人格特点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44-49
- 2.4 讨论49-54
- 2.4.1 罪犯人格特征分析49-50
- 2.4.2 罪犯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50-53
- 2.4.3 家庭教养方式与罪犯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53-54
- 2.5 小结54-55
- 3 研究二:罪犯群体人格特征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55-72
- 3.1 引言55-56
- 3.2 方法56-57
- 3.2.1 研究对象56
- 3.2.2 研究工具56
- 3.2.3 研究程序56-57
- 3.3 结果57-68
- 3.3.1 罪犯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特点57-59
- 3.3.2 罪犯人格障碍倾向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的比较59-64
- 3.3.3 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罪犯人格特征的相关64-65
- 3.3.4 罪犯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与犯罪类型的关系65-68
- 3.4 讨论68-70
- 3.4.1 罪犯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特征68
- 3.4.2 罪犯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68-69
- 3.4.3 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类型的关系69-70
- 3.5 小结70-72
- 4 研究三 罪犯群体人格特征与成人依恋及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72-89
- 4.1 引言72-73
- 4.2 方法73-74
- 4.2.1 研究对象73
- 4.2.2 研究工具73-74
- 4.2.3 统计分析74
- 4.3 结果74-85
- 4.3.1 罪犯的人格特点74-77
- 4.3.2 不同犯罪类型的成人依恋及攻击行为的比较77-78
- 4.3.3 罪犯人格特点和成人依恋、攻击行为的一般相关78-79
- 4.3.4 罪犯人格特点与成人依恋、攻击行为的典型相关79-82
- 4.3.5 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罪犯人格及攻击行为的方差分析82-83
- 4.3.6 罪犯人格与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83-85
- 4.4 讨论85-88
- 4.4.1 罪犯的大五人格和冲动性人格特点分析85-86
- 4.4.2 罪犯人格特征和成人依恋、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86-88
- 4.5 小结88-89
- 5 研究四:罪犯群体人格特征与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89-108
- 5.1 引言89-90
- 5.2 方法90-96
- 5.2.1 被试90-91
- 5.2.2 实验设备与材料91-94
- 5.2.3 实验设计与程序94-96
- 5.3 实验结果96-104
- 5.3.1 罪犯在DDT任务中的特点分析96-98
- 5.3.2 罪犯在IGT任务中的特点分析98-102
- 5.3.3 罪犯人格特征与DDT、IGT的关系分析102-104
- 5.4 讨论104-107
- 5.5 小结107-108
- 6 总结108-111
-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108
- 6.2 结论108-109
- 6.3 主要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109-111
- 参考文献111-120
- 文献综述120-126
- 参考文献124-126
- 附录126-142
- 致谢142-143
- 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143-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光;邰建军;张艺军;孙福金;李小东;王菡红;尼京云;;边防海岛战士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7年04期
2 张亮;王丽敏;王琪;刘俊诚;;黑龙江省中级刑警人格及应对方式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2期
3 赵静波;解亚宁;任忠文;雷明强;;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郑金福;高淑萍;黄东明;;某部科技干部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5 肖兴政;从韩信的人格特征谈人格培养[J];攀枝花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徐莉萍,王小平,谢永标,孙业华;男性少年暴力罪犯人格特征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2期
7 王培艳,黄宁生,李林;闽南地区警察EPQ—RSC测查分析与建议[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6期
8 邵晓顺,邵晓枫,倪晓峰;对东西部公安学员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2005年01期
9 陈卓生,张U,
本文编号:762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6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