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动员及其管理
发布时间:2017-09-13 19:40
本文关键词:网络动员及其管理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冲突事件频繁发生,在很多情况下,网络动员都成为推动冲突扩散和升级的重要机制。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网络动员自身的规律性研究,即网络动员是如何成功发起的。第二,当冲突的主体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成员时,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的不同影响。 网络动员是“少数人的大努力”驱动“多数人的小努力”过程,这是网络动员的杠杆作用。认知、情绪、评价和意志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民众的网络参与。概括地说,影响公民卷入网络动员的因素既包括判断相似、价值相同、情绪共振和目标趋同等主观因素,也包括上网条件和网络技能等客观因素以及参与的成本收益计算、动员者的信誉与影响力、公民兴趣和公民的参与经历等调节因素。 同时网络动员也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它需要建立一个行动框架。框架动员方式主要分为高层动员、中层动员和低层动员。高层动员规定了动员的主题;中层动员涉及到需要处理的具体任务,它主要包括热场、归因、吁求和释疑等阶段;低层动员方式是网络动员的具体技巧和策略,它主要表现为具象化叙事、草根式表达和苦难式叙事。 当前中国社会的冲突以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博弈为主。网络动员可以迅速地改变冲突双方的博弈格局,它对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双方的影响是不同的。网络动员使得冲突双方的支持力量呈现一种非均衡性增长,它大大地削弱了强势群体对冲突结果的控制。具体地说,网络动员通过影响民众的认知、评价、情绪和意志等主观因素对冲突双方产生了不同影响。认知变化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隐瞒与公开、理智与盲信;判断的改变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污化与美化、憎恨与同情;情绪感染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隐忍与传染、反思与发泄;共同意志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着急与不急、让步与提价。 网络动员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双重效应。网络动员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保护弱者权利、推动更广泛的民主参与和监督、释放社会的深层压力以及为改革提供动力和契机。网络动员的负面作用表现为冲击社会秩序、“人肉搜索”侵犯了公民权利、网络暴力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全感、“媒体审判”形成对公正审判的干扰。 网络动员也使得传统的冲突管理有了一定的难度,它对我国的冲突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动员对信息管理、情绪管理、评价管理和行为管理的挑战。具体地说,就信息管理挑战而言,信源的多元化导致真相难以辨认、信息的快速扩散加大了政府回应和管理的难度、信息的匿名发表使得政府很难找到谈判和协商的对象;就情绪管理挑战而言,情绪升温阻碍了有效沟通、情绪感染加剧了观点的偏激和极化;就评价管理而言,简单化思维导致了评价的二元对立;就行为管理而言,网络动员降低了人们参与的成本、增强了人们的“赋权感”、加剧了网络行为的失范以及加大了责任追究的难度。 面对着网络动员对传统的冲突管理带来的挑战,应该加强网络冲突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尊重和保障民众的网络表达权,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限制;第二,要建立网络的自我约束机制,即加强网络的交流平台建设、网络交流规范建设以及网络交流道德建设;第三,要合理发挥政府在网络冲突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即及时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回应、有效疏导负面情绪、树立政府诚信形象、抑制破坏性的行动意志等。
【关键词】:网络动员 集体行动 网络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导论15-47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5-18
- 一、问题的提出15-17
- 二、研究的意义17-18
- 第二节 文献及理论综述18-36
- 一、三种基本的研究视角19-27
- 二、网络动员的结构、策略、条件和作用27-34
-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价34-36
-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36-45
- 一、基本概念阐述36-40
- 二、相关理论支撑40-45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45-47
- 一、研究思路45-46
- 二、研究方法46-47
- 第二章 网络动员的基础、载体和特征47-77
- 第一节 网络动员的基础47-58
- 一、技术基础:互联网革命47-51
- 二、人力基础:从精英到平民51-58
- 第二节 网络动员的载体58-70
- 一、QQ群:温情脉脉的咖啡馆59-63
- 二、网络论坛:自由的时代广场63-67
- 三、博客(微博):私人的会客厅67-70
- 第三节 网络动员的基本特征70-77
- 一、动员成本的低廉70-72
- 二、动员主体的身份隐蔽72-73
- 三、动员参与者之间的高水平互动73-74
- 四、动员形式的多元选择74-75
- 五、动员信息的快速传播75-77
- 第三章 网络动员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建构77-123
- 第一节 网络动员的杠杆作用77-89
- 一、“少数人的大努力”77-86
- 二、“多数人的小努力”86-89
- 第二节 网络动员的影响因素89-105
- 一、吸引网民参与的主观因素90-96
- 二、影响网民参与的客观因素96-100
- 三、影响网民参与的调节因素100-105
- 第三节 网络动员的意义建构105-123
- 一、网络动员的意义框架建构功能105-109
- 二、意义框架对集体行动的动员作用109-123
- 第四章 网络动员对社会冲突的影响123-152
- 第一节 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博弈格局的影响123-134
- 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冲突123-125
- 二、冲突博弈中强弱双方不同的行动逻辑125-127
- 三、网络动员成为弱势方改变冲突格局的最佳选择127-131
- 四、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的总体性影响131-134
- 第二节 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的影响134-152
- 一、网络信息传播对冲突双方认知的影响134-139
- 二、网络判断形成对冲突双方评价标准的影响139-143
- 三、网络情绪感染对冲突双方情绪的影响143-148
- 四、网络的行动口号对冲突双方意志的影响148-152
- 第五章 网络动员的社会作用及其对冲突管理的挑战152-179
- 第一节 网络动员的积极作用152-159
- 一、保护弱者权利152-154
- 二、推动更广泛的民主参与和监督154-156
- 三、释放社会的深层压力156-158
- 四、为改革提供动力和契机158-159
- 第二节 网络动员的消极作用159-164
- 一、冲击社会秩序159-161
- 二、“人肉搜索”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161-162
- 三、网络暴力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全感162-163
- 四、“媒体审判”对公正审判的干扰163-164
- 第三节 网络动员对冲突管理的挑战164-179
- 一、网络动员对信息管理的挑战164-168
- 二、网络动员对情绪管理的挑战168-171
- 三、网络动员对评价管理的挑战171-174
- 四、网络动员对行为管理的挑战174-179
- 第六章 国内外网络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79-198
-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管理的现状179-184
- 一、互联网管理的内容179-180
- 二、互联网管理的方式180-184
- 第二节 中国网络管理存在的问题184-189
- 一、网络立法层级不高,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184-185
- 二、“多头管理”带来了“对接”和协调的困难185-186
- 三、立足于控制,对“自律”重视不够186
- 四、信息封锁引发民众猜疑186-187
- 五、拖延战术错失解决良机187-188
- 六、无原则妥协形成示范效应188-189
- 第三节 国外的网络管理及其启示189-198
- 一、国外网络管理的主要方式189-195
- 二、国外网络管理的经验195-198
- 第七章 网络管理的相应建议198-227
- 第一节 对网络表达权的尊重、保障与限制198-205
- 一、尊重网络表达权利198-201
- 二、保障网络表达权201-202
- 三、网络表达权的合理限制202-205
- 第二节 建立网络的自我约束机制205-213
- 一、网络交流平台建设205-207
- 二、网络交流规范建设207-210
- 三、网络交流道德建设210-213
- 第三节 合理发挥政府在网络冲突管理中的作用213-227
- 一、及时进行信息的发布和回应213-216
- 二、有效疏导负面情绪216-220
- 三、树立政府诚信形象220-223
- 四、抑制破坏性的行动意志223-227
- 结论227-230
- 参考文献230-241
- 致谢241-243
- 附录243-266
- 案例1:厦门PX事件243-246
- 案例2:宜黄拆迁事件246-249
- 案例3:石首群体性事件249-251
- 案例4:“淘宝伤城”事件251-253
- 案例5:抵制家乐福事件253-255
- 案例6:云南“躲猫猫”事件255-256
- 案例7:2012年的“抵制日货”运动256-257
- 案例8:山西黑砖窑事件257-259
- 案例9:浙江“钱云会事件”259-262
- 案例10:南京天价烟事件262-263
- 案例11:互联网助推官民“争水风波”的解决263-266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慧民;韦沐;杨丽;;网络动员及其对高校政治稳定的冲击与挑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赵振祥;刘毅;;微博救助行动的舆论动员结构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陈勇;王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以“瓮安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09年03期
4 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7 徐武生;;政府—社会—公民的良性互动: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善治之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8 张健挺;;网络暴力、信息自由与控制——传播速度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郑根成;;人肉搜索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0年05期
10 杨渝南;;公共危机中的社会动员战略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845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4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