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1:31

  本文关键词: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迪尔凯姆 理论来源 主要内容 预防犯罪


【摘要】:迪尔凯姆的犯罪学思想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它的产生深受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法国高速度的工业化以及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因此,为其对犯罪论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迪尔凯姆的犯罪学思想是在吸收了前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以及同时代的许多真知灼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迪尔凯姆开创了犯罪社会学繁荣的新世纪。迪尔凯姆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犯罪问题的,围绕个人与社会、犯罪的功能与作用分析等为切入点对诸如犯罪、失范、社会团结、集体意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解释犯罪与刑罚的犯罪论体系。迪尔凯姆的犯罪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社会失范与犯罪、犯罪正常论、犯罪功能论、刑罚论。迪尔凯姆认为,失范是社会发展到有机社会后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弊病,其中也包括犯罪,犯罪就是在缺乏合适的社会规范调整的状态下,个人欲望或需要无限膨胀和用不恰当方式加以满足而触犯了强烈的集体意识的行为。迪尔凯姆将犯罪看作是必然的,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正常现象。指出犯罪也是社会所需要的现象,它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迪尔凯姆在认为犯罪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的同时,还辩证地指出它是社会现象中的一种病态形式,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运用压制型法律和恢复型法律维护社会团结。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是19世纪社会犯罪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西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许多观点催生了后来犯罪生态学、紧张理论、控制理论、社会反应理论等许多犯罪学理论和研究的生成。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法律制裁形式、社会秩序与犯罪的关系、道德意识等问题的研究,即使在现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对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我国,如何防治犯罪、减少犯罪的发生,研究、学习和借鉴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中的一些内容对我国防治犯罪不无意义。
【关键词】:迪尔凯姆 理论来源 主要内容 预防犯罪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1
  • 1.1 选题的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8-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0
  •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10-11
  • 第2章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的缘起11-18
  • 2.1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1-13
  • 2.1.1 迪尔凯姆的生平11-12
  • 2.1.2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12-13
  • 2.2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的理论渊源13-18
  • 2.2.1 启蒙主义传统的影响13-15
  • 2.2.2 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的承继15-16
  • 2.2.3 圣西门的道德危机论的借鉴16-18
  • 第3章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8-29
  • 3.1 失范论18-20
  • 3.2 犯罪正常论20-22
  • 3.3 犯罪功能论22-26
  • 3.3.1 促进社会进步22-23
  • 3.3.2 推动法律发展23
  • 3.3.3 增进社会团结23-24
  • 3.3.4 重视道德规范24-25
  • 3.3.5 降低社会紧张25-26
  • 3.4 刑罚理论26-29
  • 3.4.1 刑罚的正当性和必要性26
  • 3.4.2 刑罚的目的功能26-27
  • 3.4.3 刑罚演变的规律27-29
  • 第4章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的缺陷、对后世的影响及当代意义29-45
  • 4.1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的缺陷29-31
  • 4.2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对后世犯罪学理论的影响31-34
  • 4.2.1 成为帕克和伯吉斯犯罪生态学研究的先声31
  • 4.2.2 促进了默顿社会“紧张理论”的产生31-32
  • 4.2.3 奠定了赫希社会“控制理论”的基础32-34
  • 4.2.4 推动了社会反应理论的发展34
  • 4.3 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对我国防治犯罪的启发34-45
  • 4.3.1 理性认识犯罪 从容应对犯罪35-36
  • 4.3.2 加强控制 避免社会失范36-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钧生,刘晓梅;迪尔凯姆论法律的道德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朱孜;;承实证主义之雄风,启科际整合之大势——对迪尔凯姆、默顿、赫希犯罪学研究之解读[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3 韩笑莲;王广郊;;社会失范理论——浅析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犯罪学思想[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1期

4 苏明月;;犯罪功能论再考——一个对迪尔凯姆犯罪概念的语义与逻辑分析[J];政法论坛;2007年03期

5 宋浩波;;西方犯罪学史略(中)[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6 张小虎;迪尔凯姆的犯罪社会学思想述评[J];犯罪研究;1999年05期

7 李峰;迪尔凯姆与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J];理论与改革;2005年03期

8 郭建安;;菲利及其犯罪学思想[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9 李希慧,廖梅;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介评[J];思想战线;2004年05期

10 贺旭辉;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思想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树华;;中国犯罪学的未来展望[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2 苏明月;;质疑“犯罪有益”——一个对迪尔凯姆犯罪概念的语义与逻辑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苏明月;;质疑“犯罪有益”——从E·迪尔凯姆说起[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4 谢绚丽;;论分工与社会和谐——读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郭建如;马林霞;;西方社会学的制度及教育制度的研究初探——制度的概念及分析方法的演变[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6 李南海;;异化、吊诡、失范:经典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危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彭立群;;关于宗教本质的再思考——从“自然”和“自由”的角度看[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杨建华;;从马克思到卢曼: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及启示[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长林;;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的赋予——以“五四”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10 吴恒贵;;浅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视角[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凤岗;宗教的灵性和社会性[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夏学銮;生死事关价值判断[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迎春;集资建房:无奈的错位[N];苏州日报;2006年

4 小玻;精神困顿的拯救与3D虚拟互联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向春玲;社会学观察社会的三个视角[N];学习时报;2008年

6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谢建社;富士康悲剧凸显社会心理症结[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杨凤岗;迪尔凯姆:教会是社会道德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方在庆;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成为经典作家的?[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新华社记者 李靖;自杀,于人于己的破坏性越轨[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孙国东;学术的专业性与学术普及[N];长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辉;迪尔凯姆社会事实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林平;集体表象与社会整合[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敏;自我研究中个体与社会二元紧张的解决路径[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长林;自杀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1919-1928)[D];上海大学;2008年

6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桑志坚;超越与规训[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仝品生;主体文化与变迁:伊斯兰意识形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刘凯;宗教伦理的大地之根与世俗经济的精神引导[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浪;迪尔凯姆犯罪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马静;拓展与应用:迪尔凯姆自杀社会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张小岭;论荀子的犯罪学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帅;论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D];烟台大学;2011年

5 吴逸超;试论涂尔干之犯罪学思想[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刘文明;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探析[D];湘潭大学;2005年

7 苏明月;质疑“犯罪有益”[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唐联科;社会团结中的法律[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戴庆锋;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7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47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