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21:42
本文关键词: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集体行动 维权方式 法律手段 中国梦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的阵痛期,社会转型不断制造新的社会矛盾,并因此而不断催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得严重的社会矛盾公开,从而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以及民众都开始思考其为何发生、如何应对。更重要的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法治化可能成为中国一个必然的战略选择。中国群体性事件成为学术焦点也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学界以往采用量化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对群体性事件所进行专门、深入的理论研究比较少。现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不仅提出了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也提供了从诸多群体性事例剖析出发构建理论的可能性。 本文从犯罪学、社会学视角切入,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维权形式及其维权诉求进行初步探索性分析,探讨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民众都选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时候而当下群体性事件却仍然高发的原因。本文首先对既有的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然后介绍说明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和基本数据情况(Survey),最后通过分析实证研究数据,做出作者个人的推断,即催生群体性事件可能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中国梦”。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 在引言部分,主要就为什么研究群体性事件、如何研究群体性事件等角度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其中特别对学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采用的非量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进行了评析。 正文部分分四章。 第一章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主要对国内和国外以“中国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的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本章首先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提出本文所谓群体性事件主要是指的由多个个体参加的、因维权活动而引发的体制外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政治性集体行动不包括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为了尊重既有的阅读习惯,并为了写作的便利,在本文中除特别说明之外,群体性事件都同义于集体行动。然后对学界现有的关于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评析,指出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解读。接着简要介绍了西方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理论观点。最后本文指出中国现在处于起飞阶段,其所面临的矛盾和已处于平稳状态(或者说成熟状态)的西方社会中的社会矛盾大不相同。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现阶段的理论直接来解释中国的现状。在研究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考虑到民众的行为模式,如果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来套用中国的问题,可能得不到我们期待的结果。 在第二章,详细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用来进行二次分析的数据样本是如何搜集的,然后阐述本文所要分析的几个因变量,也即民众在遇到纠纷的时候他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法;接着重点分析与这些因变量相关的三个自变量,即压力、信任度、价值观三个变量与民众维权抗争行为的关系。 在第三章,主要报告调查数据所呈现出的结果,说明这些基本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趋向。通过数据分析,本文报告了6个数据结果:法律是民众解决争议方式的首选;利益分配不均是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对权力滥用和司法不公不满;个人经济压力较大;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价值取向多元,适者生存价值观念在强化。 在第四章,将主要报告根据数据分析所反映的结果,尝试着去解释自变量(价值观、压力、信任度)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原因。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观点,即“中国梦”,用来从犯罪学角度解释群体性事件。这个理论主要侧重于解释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民众其所采用的维护其自身权益的方法和抗争形式。 最后是结论。首先本文采用通过实证数据来论证文章理论观点,这在国内很少用,本文所采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在群体性事件研究的领域是一种新的探索,可以供其他学习或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人作为参考。其次,本文所提炼的三个重要自变量(压力、信任度、价值观)对预测群体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表明政府在推进改革的时候应该对此予以注意。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集体行动 维权方式 法律手段 中国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28
- 一、关于群体性事件研究立场12-18
- (一) 如何看待群体性事件12-14
- (二) 为什么要研究群体性事件14-16
- (三) 要关注中国的问题16-18
- 二、关于群体性事件研究方法18-28
- (一) 被反复引用的数据18-20
- (二) 数据为何难公开20-26
- (三) 本文是如何研究群体性事件26-28
-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28-55
- 一、什么是群体性事件?28-35
- (一) 诸多不同的定义28-30
- (二)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30-32
- (三) 本文所采取的观点32-35
- 二、如何解读中国群体性事件?35-46
- (一) 宏观理论视角36-38
- (二) 中观理论视角38-43
- (三) 微观理论视角43-46
- 三、西方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46-52
- (一) 加值理论47-48
- (二) 动员模型48
- (三) 相对剥夺感理论48-50
- (四) 情绪化理论50-51
- (五)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51-52
- 四、本文的观点52-55
- 第二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55-79
- 一、数据基本情况55-59
- (一) 数据来源55-56
- (二) 样本情况56-58
- (三) 数据输入情况58-59
- 二、因变量59-69
- (一) 法律手段61
- (二) 当事方协商61-62
- (三) 求助于报纸、电视、网络62
- (四) 上访62-63
- (五) 找关系解决63-64
- (六) “闹”64
- (七) 以非暴力形式威胁64-65
- (八) 暴力威胁65-69
- 三、自变量69-79
- (一) 压力69-72
- (二) 信任度72-73
- (三) 价值观73-79
- 第三章 基本数据分析79-108
- 一、法律是民众解决争议方式的首选79-81
- 二、认为利益分配不均是群体性事件的原因81-83
- 三、对权力滥用和司法不公的不满83-84
- 四、与经济利益相关的压力较大84-87
- 五、对中央政府信任度高于对地方政府信任度87-88
- 六、价值取向多元,,适者生存价值观念在强化88-96
- 七、自变量和因变量二者关系回归分析96-108
- 第四章 讨论108-129
-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推崇法治却不通过法律解决纠纷108-110
- 二、本文的理论观点:中国梦110-129
- (一) 中国梦的精髓:对权力的迷思111-114
- (二) 中国梦的根基:传统的绵延与现实的桎梏114-129
- 结论129-137
- 一、完善制度化的救济途径,减少非制度化维权129-130
- 二、要注意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130-131
- 三、通过法治将群体性事件处理制度化131-132
- 四、权力必须受到制约132-134
-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134-137
- 参考文献137-147
- 附件:社会和谐与调控调查问卷(摘录)147-155
- 后记155-1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万川;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岩;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张梦霞;中国女性购买行为的价值观动因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10期
4 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年05期
5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6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7 张梦霞;实用购买行为的佛家文化价值观因素分析——概念界定、度量、建模和营销策略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859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5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