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路径依赖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4:05

  本文关键词:路径依赖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路径依赖 动因 锁定 策略


【摘要】:群体性事件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的热词,始终牵动着人们紧张敏感的神经。近几年类似瓮安事件、石首事件这样大规模破坏性的事件逐渐减少,而类似乐清事件、乌坎村事件等中小规模的事件频频发生。虽说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调节器,但其频频发生会扰乱社会秩序,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威胁公民、集体合法的财物安全,因此,为避免群体性事件的负面作用,还应深入分析其动因机制并积极预防、治理。 本文写作所依据的核心设想是:具有强烈路径依赖特征的群体性事件会呈现高发态势,如果公众利益表达渠道的选择偏好为群体性事件,那么沿着这个路径走下去,中国行政参与制度有锁定在无效率状态的危险,进而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陷入无效状态的威胁。这正是笔者对路径依赖下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担忧。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由典型群体性事件个案的背景分析引出群体性事件依然呈现高发态势的结论,这种态势是由群体性事件的动因机制和应对机制共同影响的,两大机制带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分析两大机制的路径依赖特征中所运用的制度学派的理论主要有:制度的自我强化、制度的自我调适、历史的重要性、非正式制度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理论前提即有限经济人假设。根据以上理论,笔者将群体性事件的动因机制分为以下五点:一、制度的惯性及负功能。刚性制度结构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的制度弊端和漏洞;在刚性的制度结构下政治行动者放弃可能的价值追求,转而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制度的负功能作用呈现,即贪腐蔓延。二、制度的自我调适。制度的自我调适是制度自我强化的需要,政治制度的不断调适,培育、激发了公众的民主权利意识。三、历史因素的影响,即之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对后续类似事件的鼓励效应。四、主体心理分析。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个体在与政府博弈中会选择获利更多、最有效的行为方式—群体性事件,而不是经常石沉大海的信访等正式的利益表达渠道。五、非正式制度,即“人治”思维、人情关系等传统行为规则和习俗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公众会选择集体行动来扩大影响,赢得上级领导重视,以便快速解决问题。 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中的路径依赖特征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和行为策略上,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敌对思维延续下的行动策略。二是维稳理念主导下的行动策略。三是责任缺失影响下的行动策略。部分基层政府的一味压制、一味妥协加上责任缺失共同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两大机制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群体性事件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于路径依赖下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担忧。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遏制群体性事件动因机制及应对机制中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理念技术、制度创新、法制权威、社会组织及公众素质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群体性事件也只是社会矛盾的冰山一角,要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更需要集合社会资源,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多头并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路径依赖 动因 锁定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1.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导论12-23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2.1 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14-18
  • 1.2.2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现状18-21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1-22
  • 1.4 概念界定22-23
  • 2. 典型群体性事件个案分析23-30
  • 2.1 直接利益相关的集体维权事件23-28
  • 2.2 多元主体的集体抗争事件28-30
  • 3. 群体性事件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分析30-40
  • 3.1 群体性事件动因机制中的路径依赖分析30-35
  • 3.1.1 政治制度惯性和负功能30-32
  • 3.1.2 政治制度自我调适32-33
  • 3.1.3 历史因素影响33-34
  • 3.1.4 主体心理分析34-35
  • 3.1.5 非正式制度分析35
  • 3.2 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的路径依赖分析35-38
  • 3.2.1 敌对思维延续下的行动策略36-37
  • 3.2.2 维稳理念主导下的行动策略37
  • 3.2.3 责任缺失影响下的行动策略37-38
  • 3.3 对路径依赖下群体性事件的担忧38-40
  • 3.3.1 制度锁入无效状态38-39
  • 3.3.2 其他担忧39-40
  • 4. 路径依赖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策40-47
  • 4.1 转变落后理念,创新应对技术40-42
  • 4.2 推动制度创新,巩固制度威信42-43
  • 4.3 树立法制权威,运用法律维权43-45
  • 4.4 培育社会力量,拓宽维权渠道45-46
  • 4.5 加大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素质46-47
  • 5. 结语47-48
  • 6. 参考文献48-52
  • 7. 致谢52-5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赐江;;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J];长江论坛;2010年04期

2 孙发锋;;公共选择学派的制度理论及其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3 罗锋;王权;;风险·制度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症候表征与治理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田继文;;美国制度学派的德国渊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刘建明;史献芝;;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历史演进的梳理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3期

6 张孟魁;胡光;;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程序化发展的历史考察[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康均心,马力;群体性事件:一个犯罪学应该关注的前沿问题[J];法学评论;2002年02期

8 张钦朋;李猛;;论集体行为的合理规制[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1期

9 贾莉莉;;亨廷顿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理论的解构[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4期

10 辛鸣;重视制度但要走出制度神话[J];决策;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旭洲;浅论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D];郑州大学;2007年

2 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赵莉莎;社会转型期地方群体性事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亚涛;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赵秋婉;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途径[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8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88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5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