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事件现状及监督引导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现状及监督引导研究
【摘要】: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互联网上发生的较多的网民参与的讨论事件,网络群体事件一般都是以政府官员行为、明星行为以及突发重大案件为焦点,其传播速度以及广泛性较大,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大规模网民的关注以及回应。网络群体事件对于传统媒体监督作用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虽然众多的网民对于社会事件本身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并在网络上发表了许多的不同的见解,但是大部分的网民的目标还是一致的,都是想通过网络舆论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披露,进而唤起公众的道德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并对政府机构的行为进行广泛的监督。这些本该媒体应该做的事,如今因为媒体的不作为,变成网民的自觉行动。 200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网络群体事件的频繁发生的时期,究其原因,与公民逐步成熟、网络媒介消费主义、转型期社会矛盾、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监督的缺失、地方政府处置不周等息息相关。良性的网络群体事件对于重大事件的曝光以及讨论,,进而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对于事件本身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事情的进一步解决。但是劣性的网络群体事件则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会给当事人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阴影,不利于社会正确导向的作用发挥。网络上的公众舆论代表了民心民意,有着贴近群众的真实性,网络群体事件有着自身的一些独特的方面,媒体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应充分认识到此类事件的重要性,积极做好有效的规范以及应对工作。 当前,我国对网络群体事件的监督和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想对应,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如果正确处理网络群体事件研究较少,回顾已有的论著,多半是从群体事件及政府管理的角度,进行探讨和论述。网络中活跃着大量的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网络人,以这些网络人为主角的虚拟世界经常制造网络群体事件,这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网络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强化对网络事件的正确引导。 本文从理清网络和网络媒体、网络群体、网络群体事件等基本的概念入手,系统、详尽的论述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当前的基本现状。本篇论文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与网络媒体,主要从宏观上对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载体——网络进行探讨,了解他的传播机制与新特征。同时,对网络群体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更深刻的了解认识网络群体事件本质。第二部分是网络群体事件与新闻媒体传播,主要是对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是网络群体事件频发的原因和正负效应,每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运用他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事件的更好发展,而找到原因可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对策。第四部分是结合上述分析,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能够妥善应对和处理网络群体事件。 本篇论文主要是结合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网络群体事件,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分析为出发点,深入探讨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发展的较深层次根源,考察当前网络时代互联网社会管理的困境,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转型期我国媒体发展的具体实践,尝试性地得出互联网时代我国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路径选择,探索我国在应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必要性和改革方向。
【关键词】:网络 网络群体事件 监管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D631.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网络与网络群体9-13
- 一、 网络与网络媒体9-10
- 1、传播的时效性极强9
- 2、新闻传播控制极为困难9-10
- 二、 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10-11
- 三、 网络群体11-13
- 第二章 网络群体事件与新闻媒体传播13-19
- 一、 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13-14
- 二、 网络群体事件的特点14-16
- 三、 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及趋势16-19
- 1、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模式16-17
- 2、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趋势17-19
- 第三章 网络群体事件频发的原因和带来的正负效应19-23
- 1、网络群体时间频发的原因19-20
- 2、网络群体事件的正负效应20-23
- 第四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监督和引导23-30
- 一、 以拉萨 314 打砸抢事件为例,分析我国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错误做法23-25
- 二、 网络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25-30
- 1、政府应当有所作为25-27
- 2、重塑媒体的新闻报道权27-29
- 3、建立纯洁高尚的网络文化环境29-30
- 注释30-31
- 参考文献31-3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32-33
- 致谢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大宪;贾举;;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与调控方略[J];当代传播;2010年04期
2 陈宏斌;;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J];公安研究;2011年01期
3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4 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5 乐国安;薛婷;;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解释模型探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裘伟廷;;网络群体性事件初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邓小龙;;网络群体事件研究——以“犀利哥”事件为例[J];新闻界;2010年04期
8 陈强;徐晓林;王国华;;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变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3期
9 张微岩;;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模式及发展新趋势[J];新西部;2010年12期
10 杨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互动模式分析[J];新西部;2010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旭;网络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柳;网络群体性事件互动模式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荣华;论网络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应对策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赖胜兰;网络舆论监督的困境和发展对策[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钦;探析网络社会“新意见群体”的舆论诉求与引导管理[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姚胜南;集体行动的逻辑[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吕卿;泄愤型突发群体事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陈新勇;试析网络舆论的监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乐;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王婷婷;网络舆论监督的有力性与有限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9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8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