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视角下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对策
发布时间:2017-09-22 08:25
本文关键词:校园暴力视角下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对策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的发案率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暴力对于学生的安全健康、社会的治安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将校园暴力作为犯罪学中的一种现象进行研究,怎样防控和根治恶性暴力人身侵害现象的发生是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校园暴力的防控政策仍然是以犯罪人为中心设计,政策的主要设计也是围绕控制犯罪人以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尚没有认识到加害与被害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该互动关系对学生被害产生的影响,更无从考虑被害控制的可行性。现有政策强调事后的惩罚性干预,没有帮助过学生被害人改变自身的问题后消除被害的风险,也没有涉及对被害人的经济评估和赔偿。这充分说明了有关被害人责任或被害风险控制,在整个校园暴力犯罪政策体系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本文以校园暴力犯罪中学生被害人问题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在校园暴力犯罪中以学生被害人为视角应完善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对校园暴力的被害防控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本文将通过四个部分对校园暴力视角下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对策问题进行研究。文章第一部分是对学生被害研究的总论。笔者在该部分对校园暴力、被害人学说、及学生被害人三个概念进行了层层递进地概述,进而引入正题,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介绍,并概括论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校园暴力下学生被害的实证分析。笔者在该部分以定量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学生被害人的基本特征、学生被害人的被害要因、学生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的实证分析来全面认识校园暴力的发生机理。但在被害人向加害人转化的研究中,因案件在实践中具有个别,例外性,所以采用了定性个案的研究方法。 文章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校园暴力中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的制度构建。从两个层次来对建立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体系进行探讨:一是“保护潜在的被害人”,二是“援助现实的被害人”。希望通过新的研究视角的探索,推进对校园暴力犯罪现象和学生被害人保护政策的完善,并为有效控制校园暴力犯罪、改变我国学生被害人保护状况尽微薄之力。 文章的第四部分是构建我国校园暴力中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对策的法律体系建议。在该部分笔者以立法为重点,对我国校园安全立法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形成一个系统的以保护与援助学生被害人的法律制度,通过明确学校、社会、政府与家庭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保护与援助学生被害人的法律体系。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从学生被害人角度探析校园暴力犯罪被害现象,为学生被害人的自我保护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借鉴方案,而后从国家立场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控制校园暴力犯罪,完善保护校园暴力中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的对策体系。
【关键词】:校园暴力 被害人 防控对策 援助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69.5;D917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次9-11
- 引言11-13
- 1 校园暴力视角下学生被害研究的理论基础13-18
- 1.1 校园暴力的界定13-14
- 1.2 犯罪被害人学说14-16
- 1.3 校园暴力下的学生被害人界定16-18
- 2 校园暴力视角下学生被害的实证分析18-30
- 2.1 学生被害的基本特征18-21
- 2.1.1 学生被害人性别比例18-19
- 2.1.2 学生被害人身份特征19-21
- 2.2 学生被害人的被害要因21-24
- 2.2.1 学生被害人自身过错21-22
- 2.2.2 被害人所处的环境22-24
- 2.3 学生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24-30
- 2.3.1 被害前被害人与加害人的相识关系24-25
- 2.3.2 被害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关系25-27
- 2.3.3 学生被害人向加害人的角色转化27-30
- 3 校园暴力中学生被害防控和援助对策的制度构建30-41
- 3.1 保护潜在的被害人30-36
- 3.1.1 提高潜在被害人对犯罪现象的理性认识31-32
- 3.1.2 建立保护潜在被害人的教育体系32-33
- 3.1.3 建立校园警察制度33-35
- 3.1.4 建立校园保护被害人的硬件设施35-36
- 3.1.5 建立防控校园暴力的无缝衔接机制36
- 3.2 援助现实的被害人36-41
- 3.2.1 建立收留医治被害人的专门场所;37
- 3.2.2 建立疏导被害人心理的专门机构37-38
- 3.2.3 在各级地方教育机构中建立保护学生被害人的部门38-39
- 3.2.4 建立援助基金39-41
- 4 对我国防控与援助学生被害人的立法建议41-46
- 4.1 我国对于学生被害人防控和援助的立法现状41-42
- 4.2 学生被害人防控和援助的立法借鉴42-43
- 4.3 我国学生被害人防控和援助的立法的建议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作者简历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伟;论犯罪被害因素[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李婧;朱志峰;;校园刑事案件的法律关系与法律救济[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赵可;对犯罪过程中加害人与被害人关系的认识论评介[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4 杨彩霞;校园暴力产生原因探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5期
5 孙国祥;保护与惩罚: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之选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玲宁;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99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9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