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1:07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摘要】:最近几年,有关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新闻屡见报端,诸多案例无不警示我们,大学生暴力犯罪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昔日的“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不但在高校中引起较大反响,对公众心理和社会承受力产生的震荡也可想而知。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促进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着祖国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如何使大学生健康成长,避免走入暴力犯罪的迷途,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大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大学生以强暴手段,侵害他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应该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产生除与一般的暴力犯罪有一定相似性外,也有其特殊性;既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这些文化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之外也带来了隐患。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而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造成部分大学生信仰的迷惘与缺失;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各类资讯充斥于大众生活之中,而一些媒介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宣传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随着高校扩招与社会化办学的推进,学校教育管理松懈、难以跟进形势发展的问题日渐暴露;智力培养与道德培养脱节,家庭教育存在诸多缺陷。而大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其暴力犯罪的诱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时期,这一阶段,一些小小的挫折都会打击大学生的心理;长期精神压抑的发泄;轻视生命,缺乏人文精神;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知识不了解,甚至藐视法律。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恰当,则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暴力犯罪。 大学生暴力犯罪虽然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却具有相当鲜明的特点。首先,大学生暴力犯罪预兆不明显,不易早期发现;其次,大学生暴力犯罪手段残忍,具有极强的报复心理;第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案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较大。 所以,我们应针对大学生暴力犯罪所产生的特殊原因及其特点对症下药,运用相应方法,调动各方面力量来进行预防。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和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大学校园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引导,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的能力;第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第四,加强管理,从各方面关心大学生,妥善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五,家庭与社会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微观与宏观环境,应与学校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通过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暴力犯罪 成因 预防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3.5;G64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一、引言10-13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2-13
- 二、暴力及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类型13-16
- (一) 暴力定义13
- (二) 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定义及其类型13-16
- 三、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主要特点16-18
- (一) 大案居多,后果严重16
- (二) 手段残忍,报复性强16-17
- (三) 具有突发性,难以预防17-18
- 四、大学生暴力犯罪原因分析18-28
- (一) 社会转型带来的信仰迷惘与缺失18-19
- (二) 伴随成长产生的心理问题19-22
- (三) 长期精神压抑的宣泄需求22-23
- (四) 人文精神缺乏23
- (五) 法律意识淡漠23-24
- (六) 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4-25
- (七) 媒介暴力宣传的影响25-27
- (八) 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27-28
- 五、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预防对策28-36
- (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28-31
- (二) 加强心理干预31-33
- (三) 教会学生适时合理宣泄消极情绪33
- (四) 人文精神教育33
- (五) 法制教育33-34
- (六) 加强管理,净化校园环境34-35
- (七) 净化社会环境35
- (八) 家庭教育35-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38
- 附录38-40
- 后记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徐宝华;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赵文忠;透视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J];公安教育;2002年11期
3 杜琳,金辉;构筑预防大学生犯罪机制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刘晓梅;;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6年24期
5 新馨;校园暴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余建斌;;校园暴力的防范与价值观教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赵书荣;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学校原因及预防措施[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郑谊英;大学生犯罪心理透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9 李洪华;唐根华;;目前大学生暴力犯罪案频发探因[J];红旗文稿;2004年24期
10 郑谊英;谈“法律基础”课教学与预防大学生犯罪[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904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0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