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变态人格犯罪的侦查讯问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0:21

  本文关键词:变态人格犯罪的侦查讯问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变态人格 心理特点 侦查讯问 策略


【摘要】:变态人格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对策与普通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对策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对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点、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看似无序行为下的共性特征,结合常规侦查讯问策略进行灵活应用。在理论层面可以丰富侦查讯问学的内容,在侦查实践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讯问对策,提高此类案件的侦查讯问效率,从而预防和控制此类恶性案件的蔓延。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变态人格概述。通过与人格障碍和反社会性人格进行比较,界定了本文讨论的变态人格的范围,将反社会性人格作为变态人格的一种类型予以讨论,并从生理和病理症状、外在行为表现、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力、犯罪行为、刑事责任能力五个方面以及测量鉴定的角度对变态人格与精神病进行了区分,以澄清大众对二者的混淆。然后着重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介绍了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为下文对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讯问前的准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是变态人格犯罪案件与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性论述。对于变态人格犯罪案件的特点,分别从作案的时间、地点,作案对象的选择,作案现场,作案手法,作案后的反应以及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对罪责的认知六个方面进行论述,这也是此部分的论述重点,通过对变态人格犯罪案件全方位的分析揭示此类案件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以及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异于常人的心理特质。对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质主要从沉湎于幻想、偏执和猜疑、高度自我中心主义、强烈的控制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变态人格的共性特征是分析其个性特征的基础。 第三部分是变态人格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对策,这也是全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这部分从侦查讯问主体、侦查讯问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八种类型的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变态人格犯罪案件的特殊性对侦查主体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变态人格犯罪通常以连环案件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侦查讯问前通常要对案件进行串、并案分析,寻找各个案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调查第一次作案的时间和地点对侦查讯问具有重大的信息参考价值。与普通犯罪案件不同的是,在对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讯问前,要对其生活背景、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等进行侧写,侧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特有的一项工作职能,类似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我国尚未建立这样一支专业的进行犯罪心理侧写的侦查队伍,笔者建议我国侦查机关可以借鉴西方侦查实践的成熟经验尽快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论文的最后一节经过对各种不同学说的取舍,最终采纳了《中国精神分类方法与诊断手册》的分类标准,将变态人格分为八种类型,并分别讨论了每一种人格类型的行为特点、该种人格类型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表现及其相应的讯问策略,这也是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讯问策略部分是笔者根据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的特殊心理,通过对常规侦查讯问策略的优化组合归纳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对我国的侦查讯问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变态人格 心理特点 侦查讯问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8.2
【目录】:
  • 内容摘要4-8
  • 导论8-10
  • 一、选题背景8
  • 二、选题意义8-9
  • 三、研究方法9
  • 四、创新之处9-10
  • 第一章 变态人格的基本理论10-20
  • 第一节 变态人格的概念和特点10-15
  • 一、人格的概念和特点10-11
  • 二、变态人格的概念和特点11-15
  • 第二节 变态人格的成因15-20
  • 一、生理因素15-16
  • 二、心理因素16-17
  • 三、环境因素17-20
  • 第二章 变态人格犯罪案件与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20-26
  • 第一节 变态人格犯罪案件的特点20-23
  • 一、作案时间和地点的特点20
  • 二、作案对象的选择特点20-21
  • 三、作案现场的特点21
  • 四、作案手法的特点21-22
  • 五、作案后的反常特点22-23
  • 六、对罪责的认知特点23
  • 第二节 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的特点23-26
  • 第三章 变态人格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对策26-40
  • 第一节 变态人格犯罪案件讯问主体的特殊要求26-28
  • 一、讯问主体的特殊专业素质要求26
  • 二、讯问主体的特殊能力要求26-28
  • 第二节 侦查讯问前的准备工作28-31
  • 一、串、并案分析28
  • 二、调查第一次作案的时间和地点28
  • 三、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侧写28-31
  •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变态人格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策略31-40
  • 一、偏执性人格31-32
  • 二、反社会性人格32-34
  • 三、冲动性人格34-35
  • 四、表演性人格35-36
  • 五、强迫性人格36-37
  • 六、焦虑性人格37-38
  • 七、依赖性人格38
  • 八、分裂样人格38-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芬;犯罪嫌疑人拒供动机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李玫瑾;董海;;犯罪人格的界定与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李玫瑾;;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4 吴志刚;论人格障碍与犯罪[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汪茜,熊英,向群;变态杀人案件的十大特点[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李玫瑾,屈明;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7 杨东录;青年学生杀人犯罪的一般规律及其预防[J];青年探索;1998年03期

8 欧阳筠淋;191例暴力犯罪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04期

9 李树榕;变态心理,一个怪异的审美亮点——从近十年东西方故事片创作谈起[J];学术界;2001年04期

10 徐砺;;论变态心理犯罪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琦媛;变态人格控制下的杀人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周晶;人格与犯罪的若干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3 龚锐;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悦;论反社会人格障碍引起的暴力犯罪的预防[D];吉林大学;2010年

5 梁倩;变态人格者故意杀人问题相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亚可;心理学视角下的侦查讯问谋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4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84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