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7 12: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摘要】:2009年,从北京市大学生服务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讲座中获悉,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数量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七成。这一数据来自于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前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比率高于或接近整个社会犯罪比例,特别是近些年来财产犯罪比例很大。大学生接受了系统且良好的教育,为何会屡屡出现触犯刑律的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学生本身素质不高等等。但是调查发现,在犯罪的大学生中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严重。很多犯罪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的生活,或是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一些问题,常常心理出现问题(例如自卑,嫉妒等),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甚至犯罪。 为了使大学生能在大学校园里健康成长并学有所成,不仅需要对大学所设专业以及大学生所学内容进行研究,更需要对大学生的生活及其管理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进行研究。由于在大学生犯罪中,财产犯罪数量最多且最为常见,因此我们选取大学生财产犯罪为视角,从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出发,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第一部分,大学生财产犯罪综述。当代大学生财产犯罪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第一,大学生财产犯罪呈现团伙化。团伙犯罪已是高校大学生财产犯罪的重要特点。第二,大学生财产犯罪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根据统计,大学生财产犯罪有明显的时间性和阶段性,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第三,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犯罪主体上,女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虽然在犯罪的大学生中,男生占了绝大多数,但是近些年来,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第四,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犯罪动机简单,单纯。根据统计,大部分大学生财产犯罪多以侥幸和报复心理居多。第五,大学生财产犯罪在犯罪行为上,呈现智能化趋势。 第二部分,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形成。我们先讨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一,自我意识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第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表现出理智和情感的的冲突。第三,情绪和情感复杂,不稳定,表现出特别注重交往又心理心理相对封闭的冲突。第四,性意识趋于成熟,表现出性成熟和性心理的冲突。由于大学生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心理特点,这时如果有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很容易走向财产犯罪,这些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网络等。其次,我们着重分析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对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影响。 第三部分,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原因分析。主要包括:第一,自卑心理严重。很多大学生心理自卑,为了克服自卑感常常以身试法。第二,心理承受能力极弱。大学生心理脆弱,往往经不起考验,做出极端行为甚至犯罪。第三,享乐思想泛滥。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一味追求享乐,而追求这种无止境的享乐欲望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不知不觉地走上犯罪道路。第四,虚荣心理强烈。很多大学生为了逞强显能,他们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甚至犯罪。第五,自我控制能力极差。大学生财产犯罪大多数都表现为激情犯罪,即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感情用事,自控力较差。 第四部分,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预防。犯罪心理预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诱发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条件,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结构以及发生犯罪行为。犯罪心理预防包括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预防和犯罪行为发生的预防。我们主要来研究前者,即犯罪心理结构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净化微观社会环境,避免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形成。第二,强化大学生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觉抵御财产犯罪心理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财产犯罪 犯罪心理 心理预防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1章 大学生财产犯罪综述11-15
- 1.1 大学生财产犯罪综述11-12
- 1.2 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特点12-15
- 第2章 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形成15-25
- 2.1 大学生心理特点15-17
- 2.2 宏观社会对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影响17-18
- 2.3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影响18-20
- 2.4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影响20-21
- 2.5 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影响21-23
- 2.6 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形成模式23-25
- 第3章 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原因分析25-32
- 3.1 自卑心理严重25-26
- 3.2 心理承受力极弱26-27
- 3.3 享乐思想泛滥27-29
- 3.4 虚荣心理强烈29-30
- 3.5 自控能力极差30-32
- 第4章 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的预防32-35
- 4.1 净化微观社会环境32-33
- 4.2 强化大学生自身教育33-35
- 第5章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8
- 注释38-40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0-41
- 致谢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洁;;浅议大学生嫉妒心理危害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2 宋明珠;易烨;陈玲;袁梦倩;;大学生盗窃犯罪情况调研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3 王静然;;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新视野——如何从主体地位看大学生犯罪[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4 江海;;从犯罪黑数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4期
5 娄章胜;袁校卫;;网络游戏情景下青少年学生角色架构的理性认知及实现策略[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6期
6 赵国玲;傅建省;;青少年网络被害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1期
7 黄岳峥;;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法外容情”的司法现状之反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4期
8 岳瑞凤;;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9 詹丽萍;;试论大学生的犯罪现状及预防[J];教育与职业;2006年02期
10 李锡海;张亚奇;;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987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8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