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_日本 中非关系_中非关系为什么如此重要
本文关键词:中非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实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与国内发展不断推进及国力显著增强相伴随,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若干新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体现便是中非关系在过去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获得了显著提升和全面拓展。正如习近平主席3月25日在访问非洲时强调的:“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对中国而言,中非互利合作的战略空间还有多大?换言之,未来几十年中国在非洲有着何种战略利益与目标?中非关系之于中国发展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又有何种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外交的战略支点
历史上,非洲国家曾给予中国极其宝贵的外交支持,有三件事我们不能忘:一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在那特殊的年代,正是在广大非洲国家的帮助下,中国才得以突破自身面临的外交困境,重回国际社会并赢得应有的国际尊重。二是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又是非洲国家帮助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当年8月,钱其琛外长先后应邀出访了8个非洲国家。当时,顶着西方外交压力到中国访问的第一位外国元首来自非洲,第一位政府首脑来自非洲,第一位外长也来自非洲。作为回应,从1991年开始,每年年初中国外交部长首次出访都是去非洲国家,这一外交惯例的确定和延续显示出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三是在台湾问题上,绝大多数非洲国家也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支持者。过去的历史表明,中国的国际环境越是恶化,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就越重要。如果说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础,那么非洲就是这个基础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渴求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希望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一再宣称它不挑战他国的利益和现有国际秩序,但它同样希望其他国家尊重它的核心利益,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在欢迎、接纳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同时,又秉持延续多年的冷战思维或坚持传统霸权思维,对处于快速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进行政治或安全上的防范。这种背景下,中国要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除努力经营周边睦邻关系外,还要积极加强和拓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利用其整体力量制衡少数国家对中国的阻遏,改变和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处境。中国不会搞军事同盟关系,但中国也需要政治上的合作伙伴。
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中非关系一直发挥着“战略支点”的作用。何为战略支点?非洲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战略性支点,是中国在若干重要问题上抗衡西方某些国家压力的借助力量。中非关系的意义,在于它推动着中国实现大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这一进程中不断增长的世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非洲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全局有着重大的意义。
经济复兴的重要伙伴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非洲。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984亿美元,中国已经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由2003年年底的4.9亿美元迅速增长到了2011年年末的147亿美元;中国从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原油,从当年的5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7085万吨,近年来,来自非洲的原油约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 30%。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是实现中国资源和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如同任何大国都有明确的海外能源利益和能源战略一样,中国也无需刻意回避它在非洲的能源需求,对于部分西方人士对中非能源合作迅速发展表现出的不适、惊恐乃至批评,也不宜过于惊慌失措。
中非经贸合作还有助于中国企业积累参与全球化的经验,这是中国企业对非“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之一。中国企业深度参与非洲的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可以在海外市场拓展、企业管理、资本运作、风险规避,以及如何处理与当地政府、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过程中所受的诸如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国际压力及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它们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它们对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认知。
中非经贸合作的本质特征在于互利、互惠与共赢。中国商品适应了普通非洲人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国对非洲投资带动了非洲经济发展,特别是提升了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非洲的原材料价格因为中国需求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了其价格,这对非洲经济复兴是极为有利的。为进一步提高非洲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中国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经贸合作区。为解决部分资源贫瘠国家与中国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中国从2005年起逐步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无需否认,中国对非外交有自己的战略意图,但中国对非外交的基本出发点是帮助非洲国家摆脱经济依附,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发展不仅造福自身,也将惠及非洲和世界。
中国展现外交形象的舞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非洲和发展中国家为自身外交依托和战略伙伴,这决定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责任和大国形象,就不仅仅只是与世界主要国家一道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稳定,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与发展,促进世界均衡发展和南北问题的解决,以及通过国际多边渠道帮助尚处于动荡中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中国的全球责任主要是对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负责,这是中国基于自身身份、利益基础上的外交选择。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新对非援助形式,适度增加对非援助规模,是展现中国外交形象的首要途径。无论是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上发起的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与减债举措,还是2006年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措施”,2009年第四届论坛会议提出的“八项新举措”,以及2012年第五届论坛会议提出在五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均体现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与过去中国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当代中非发展合作开始更为紧密结合非盟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设置的优先发展议题,把重点放在非洲国家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着力提高非洲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和民众生活改善。
建设性参与非洲的和平与安全事务也能及时展现中国的世界责任。中国明确支持非盟倡导“非洲人解决非洲问题”(AfricansolutionstoAfricanproblems)的原则,为非盟在非洲开展的自主维和行动和常备军建设提供资金和后勤支持,增加为非盟培训和平与安全事务官员和维和人员的数量。自非盟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向非盟在刚果(金)、布隆迪、苏丹达尔富尔、索马里的维和部队提供了后勤物资援助或现汇支持。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开展的维和行动,以此帮助非盟及非洲国家实现冲突治理。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共计已在非洲地区执行了13项维和行动。当前,中国正在非洲参与实施的维和行动有6项,包括非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达尔富尔)、联苏特派团(苏丹)、联科行动(科特迪瓦)、联利特派团(利比里亚)、联刚特派团(金)、西撒特派团(西撒哈拉)。
在自身不断崛起进程中切实践行中非关系中的“政治平等”与“相互尊重”,将会极大有助于展现中国应有的大国风度和独特的外交气质。历史上中国之所以能与非洲国家建立患难与共的历史友谊,,多次赢得非洲朋友的坚定支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一贯注重对非交往中的平等与尊重,在对外关系中不分国家大小一视同仁。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非时再次强调,“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继续参与既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同时,开始主动尝试与其他国家一道创建新的多边合作框架。中非论坛机制自2000年10月成立以来,成为新时期推进中非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的有力机制平台,有助于中国从整体层面统筹规划对非政策及援助,从宏观战略层面协调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及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从而大大增强了中国对非洲的外交影响力,提升了中非关系的战略地位,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非洲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的青睐增强了中国在世界发展领域的话语力量。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开始积极“向东看”,不仅只是为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援助和贸易机会所吸引,同时也惊羡于中国过去三十余年里取得的成就及发展经验。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体现出的积极创业精神,使这些在实现政治独立之后又经历过发展痛楚的非洲国家,看到了独立自主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
继续展现中非交往中的外交创新能力也能显著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历史上,中国确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非洲国家的认同,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是“万隆精神”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非洲代表的拥护;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划分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使中国成功运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维护了自身国家安全;中国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曾得到非洲国家的积极呼应,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努力也与非洲国家追求非洲复兴的愿望相一致。当前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应当认真总结六十余年来中非关系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传统外交思想、当代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若干思考以及借鉴西方成熟的外交思想和理论,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原则,通过不断发展的中非关系来增强中国外交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本文关键词:中非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9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