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财经大学》 2000年
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俞国斌
【摘要】: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20世纪末人类社会最具深远意义的走向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到底会给世界、给人类社会、给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带来什么,目前还难以准确回答,但其影响将会非常深远则几乎是人人认可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不适应性,迫使人们反思现存国际政治经济“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形成一个共识:经济全球化不是“全球一元化”,,也不是全球“美国化”或“西方化”,更不是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的调整和改革。 国际社会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见解众多。邓小平关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的潮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正在于将经济全球化与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统一起来,探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作用,以及经济全球化在怎样的国际秩序下才能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观点 经济生活国际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三个基础性条件:一是全球的信息网络化;二是全球向市场经济的变革;三是长期冷战对峙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直接表现在于跨国公司主导下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日趋统一等。 经济全球化在带给当今世界积极变化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WP=3了一系列矛盾,如: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少数西方国家欲借助经济全球化使西方价值观和政治经济霸权全球化等。矛盾的产生并不说明经济全球化错了,而是说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国际旧秩序是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少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掠夺、控制弱小国家和民族为宗旨,形成的不合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状态。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西方大国的霸权地位,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新秩序。应对这一客观要求,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 作为国际旧秩序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最先在世界上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是:(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状态;(2)反对霸权主义;(3)反对外来干涉;(4)联合国应该在国际新秩序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增强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发言权。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缺乏热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雅尔塔体制解体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为契机,美、日、欧也发表了自己的“国际新秩序”主张。美、日、欧虽然存在争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导权的分歧,但在实质内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政治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这实际上是国际旧秩序的修改版。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根据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中国政府提出了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中国政府认为,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应符合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行之有效的原则。中国政府主张:(1)应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WP=4础建立国际新秩序;(2)国际新秩序应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3)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中国的主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要求和主张,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赞同和理解。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促进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这主要体现在:(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全世界联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国际合作开始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多极化将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3)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和不断发展,需要所有国家的共同参与,而导致所有国家共同参与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它们的共同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能够被所有国家共同分享。因此,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形成符合国际新秩序要求的“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的新型价值取向,从而抛弃反映国际旧秩序特征的“胜者全得”、“赢家通吃”价值取向;(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是最大的安全”观念开始成为国际共识,“经济优先”成为潮流,各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用于发展,而不是用于军事,这有利于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的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D8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2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沛争,徐栩;中国“入世”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黄培森;倪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3 臧乃康;全球化视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J];长白学刊;2002年04期
4 盛洪昌;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趋势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J];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5 金鑫;陶林;;论邓小平发展观的思维方式五大特征(下)[J];沧桑;2007年01期
6 俞国斌;如何构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新秩序[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7 何晓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姚冬梅;;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树春;转型时期俄罗斯政治制度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10 张学慧,谭红;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再思考[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王金龙;金融国际化效应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马峰成;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马珺;对公共财政的多维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肖文韬;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经济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乔龙德;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任宗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制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行前;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王朝阳;全球化与价值冲突[D];苏州大学;2001年
3 刘若钢;全球化趋势认识误区的理性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晓燕;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发展中国家战略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卿珏;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湘潭大学;2001年
6 李伟;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权力的整合[D];郑州大学;2001年
7 卓廷华;违约损害赔偿规则国际统一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张修占;论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D];厦门大学;2000年
9 赵仕兵;中原油田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蔡珍贵;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引资行为分析[D];中南林学院;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清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秩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马冬,佟鹏;浅析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中国的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刘侣萍;;中国在未来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定位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德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双重发展趋势[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2 马群侠;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思想探析[J];渭南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3 朱勤军;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十大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4 崔斌;邓小平关于我国对外关系现代化的思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王春风;常玉华;;试析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J];前沿;2006年07期
6 阳凡;;论国际经济法发展的困境和应对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1年11期
7 谢晓娟,栾东;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影响分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汤耀平;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徐东辉,徐柳凡;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科学构想的基本视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邱荷;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永图;;加入世贸组织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准备[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2年
2 王占峰;董彦鹏;;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法律全球化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3 唐启国;;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4 程伟;;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5 许克俭;;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品牌国际化[A];甘肃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焱荣;刘中平;王东;何万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信息人才建设[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张亦春;许文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特区发展[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胡代光;;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我们的对策[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9 蒋晓慧;;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资本市场[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吴明瑜;;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些思考[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晴;[N];人民日报;2007年
2 王德迅 谈世中;[N];人民日报;2001年
3 梅赞宾;[N];国际商报;2002年
4 许坚(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教授);[N];光明日报;2001年
5 冯德连;[N];光明日报;2005年
6 记者 高浩荣;[N];人民日报;2000年
7 张泽慧 夏健明;[N];人民日报;2005年
8 龙永图;[N];中国商报;2005年
9 特约记者 高新国;[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国纪平;[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真伟;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行为准则新变化与中国“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陈建南;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直接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宏平;经济全球化与道德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方先丽;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孙凡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国斌;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张东杰;论国际税收协调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3 胡小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赵建梅;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范式的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韦向阳;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红卫;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孙秀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主权[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9 缑军勇;经济全球化——社会基因的全球复制与竞争[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李艳芳;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与我国企业的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2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