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组屋价格_从组屋政策看住房问题 “居者有其屋”能实现

发布时间:2016-09-26 13:09

  本文关键词:组屋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从新加坡组屋政策看中国住房问题的解决

  近几年来,中国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上涨,许多学者和主管官员都以土地稀缺、供不应求、市场自由竞争等理由予以说明和解释,似乎由于中国地少人多,房地产价格高涨就是合理现象,谁也无法控制,或者一控制就是干预市场行为,违背经济规律。

  中国房地产市场真的只能一直涨下去吗?如果仅从市场自由竞争理论来分析,好像只能如此,但从新加坡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成效来看,答案又是否定的。

  新加坡

  八成人居住在组屋

  新加坡每平方公里人口高达643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为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从一独立就确立了“居者有其屋”的价值追求,明确住房问题必须由政府统筹解决,并制定了一系列主要由政府提供居民住房的土地和房产政策。

  新加坡由国家免费提供居民住房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居民住房(新加坡称组屋)。对每一位有工作的居民收取工资收入的34.6%作为个人中央公积金,用于住房、医疗和养老。其中个人缴交20%,企业缴交14.6%;其中的20%用于租赁、购买住房。政府划定购房收入限定标准。目前月均户收入少于8000新元的,可购买4房或5房式组屋,月均户收入少于3000元的,可购买3房式组屋,少于2000元的可购买2房式组屋。组屋房价以公积金中的住房部分能“买得起”为标准设定政府定价,目标是一个人参加工作5年后,结婚时能首次使用中央公积金购买政府组屋。最终90%的人能买3房式,80%的人能买4房式。一人一生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购买两次组屋(一次换购大房)。组屋可以进入二手市场交易,年老时也可以大房换小房,增值部分可以补充个人公积金(用于养老、医疗)。

  经过40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新加坡已有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其中95%拥有自己的组屋。新加坡政府成功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经验,向我们揭示了房地产商品的特有属性在市场竞争中的失灵,以及政府在维护与平衡房地产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粗略估算出如果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建设住房,我国居民购买政府房的情形。

  按联合国相关资料,2040年中国约有9.8亿城镇人口,若80%由政府提供住房,第一套房人均20平方米计算,共需156.8亿平方米住房。若按1:4的住房容积率计算,需39.2亿平方米土地。

  据统计,2008年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9.8亿平方米、住宅8亿平方米;新购置土地3.7亿平方米、开发土地2.6亿平方米。静态来看,如果按2008年新开工房屋面积计算,只需要16年就可以全部建成第一套住房面积,若按新开工住宅面积计算,也只需要19.6年就可以全部建成。按2008年新购置土地量计算,只需要10.6年的土地供应就能满足需求,按开发土地量计算,也只需要15.1年的土地供应就能满足要求。

  我们可以假设政府无偿提供土地,房屋建设成本完全由购房者承担。若每套房建筑成本按1500元/平方米计算,40平方米一套合6万元;90平方米一套合13.5万元。

  如果按居民最低人均月收入标准为1000元计算,每月20%的收入用于供房,则每年供房款有2400元。假定收入不变,如果两个年轻人工作五年后结婚购房,则有购房首付款24000元,购40平方米一套房的,余款可在7.5年(35岁左右)还清;购90平方米一套的,余款可在24.1年(50岁)还清。

  政府主导

  方能解决住房问题

  上述测算虽然比较简单,但已经可以告诉我们,经过30~40年的努力,完全可以采取由政府提供主要住房的方式解决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因此,城市居民住房问题,,既不是人多地少的供需矛盾问题,也不是市场竞争的效率问题,而是在房地产市场的特有属性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措施和价值取向问题。所以,政府必须从均衡社会财富、确保社会稳定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这样才可能最终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作者任小铁)


  本文关键词:组屋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23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