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现实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11月19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大会围绕“‘四个全面’:新常态与大战略”的主题,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做了主题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今年年会主题是“四个全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特定阶段的行动纲要与战略布局。因此,“四个全面”实际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向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所以我来谈谈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第一,关于马克思的现实观。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近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研究似乎对现实问题不太关注,而更多关注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与体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我想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就是切中社会现实,马克思的理论绝不是经验哲学,而是把他的根本宗旨确立在揭示切中当今的社会现实上。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理解。所以没必要搞太多的理论。这种观点恐怕是对现实做了太过肤浅的理解,仿佛现实是能够通过直觉直接给我们的。在这里,我想强调,马克思的现实观是从黑格尔哲学过来的。在黑格尔看来,现实是实存和本质的统一,是展开过程当中的必然性。现实不仅是实存,不仅是事实,现实还是本质的;现实不仅是展开过程,而且现实是展开过程当中的必然性。如果达不到本质和必然性,就根本没有把握住现实。因此,对现实的理解与把握是需要理论、需要学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现实要有深入的理解,不仅是实存的东西,而且是本质的东西;不仅是展开过程,而且是展开过程中必然性的东西。如果只是以为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现实,是完全误解了现实。所以对现实的理解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理论、学术的发展。如果把理论和现实完全分割开来,就不可能真正看到本质的东西,不可能真正把握住展开过程当中的必然性。
第二,关于中国道路。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建立在他的现实观的基础上。我们以前理解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好像说得很简单,关于历史发展有五阶段论、三阶段论,这是否把握了马克思的道路理论呢?没有,而且离得很远。马克思的现实观包含社会现实的内容,我们不是拿出一个教条、一个公式把它套到任何内容上去。对于马克思来讲,历史道路确实大体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都只是科学的抽象,能帮助我们整理历史材料,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研究它们将什么用处都没有。我们以前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理解恐怕太简单化了。如果我们真要去把握一个特定对象的发展道路的话,必须深入到它的现实当中去。所以,我们对于历史道路的理解恐怕不是把几个阶段变成教条或者公式,而是深入到特定的社会现实当中去,,这是最根本的任务。
接下来讨论一下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必然的东西。对中国道路来讲,什么是本质和必然的东西,我们要去把握中国历史进程中本质和必然的东西,有两个方面是最根本的:一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现代化任务。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现代世界首先是西方、是欧洲,这种文明形态取得了世界历史意义。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展开过程当中有一种本质和必然的东西,就是现代化任务。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国情等。所以,在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性是本质的东西,是在中国道路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就此应该把握的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何以必须通过一场社会革命来为其奠基?而这一社会革命又何以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定向?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考察中国道路不应该用主观的想法。主观的想法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假设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通过马克思的现实观理解中国道路非常必要。我们必须去除单纯主观的想法,特别是去除那种单纯模仿他人的方式。从马克思的现实观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从中国的社会现实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中国学者必须深入到当今中国的现实道路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中国学派,才可能有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现实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2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