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复杂性增生是癌症吗_《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04 15:27

  本文关键词:国际制度复杂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年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研究

罗欢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地区主义浪潮的兴起,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速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亚太经济合作机制大致形成了“东亚模式”与“亚太模式”平行发展的局面。在此过程中,虽然区域内出现了众多相互竞争的双边和次区域贸易安排,但是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的大范围自由贸易区。由此亚太经济合作机制陷入了自由贸易合作水平较低、区域制度过剩和主导权缺位的困境,其实质是各国按照各自偏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在竞争性自由化的策略之下,积极展开对亚太地区主导权的角逐。 虽然亚太地区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但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由东盟牵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TPP和RCEP在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态势,因而本文将在对这两个机制的重点考察基础之上分析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的未来走向。本文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谈判历程、机制特征以及主导经济体的战略意图等方面来对这两个经济合作机制进行考察,从而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来探讨TPP与RCEP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最后,本文希望在充分了解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现状的情况之下,找到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未来出路并为中国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开展之时,美国为了保证自身在亚太的领导地位,就以加入并主导TPP谈判作为了其在经济上“重返亚太”的主要手段。美国的加入使TPP吸引了普遍的关注,特别是在日本也加入该谈判之后,许多亚太国家也纷纷表示出加入的意向。TPP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高标准的特征,它所坚持的无例外原则让这种高度自由化的贸易机制为发展中国家的加入设定了相当高的门槛。此外,美国主导TPP谈判的政治意图也很明显,即希望通过改变亚太地区现有的经贸格局来争夺亚太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并通过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来保持力量上的优势。 出于对美国力量的制衡考虑,东盟随即又牵头推动了RCEP的发展。RCEP也意在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合作机制,但是它门槛适中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RCEP谈判是立足于东盟现有的五个“10+1"自贸协定的基础之上。它所采用的“渐进式自由化”策略允许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奉行特殊与差别待遇。RCEP谈判是东盟为了巩固自身的区域地位,整合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抵消TPP的负面影响而推进的,它在战略上也非常符合中国的实际利益,因而中国也是RCEP谈判的积极推动方。 TPP与RCEP谈判之间有许多异同,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融合的可能性。TPP与RCEP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且双方在谈判成员和谈判内容上有着一定的重叠。但是TPP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展开的谈判,它所坚持的高水准自由化和无例外原则会让发展中国家望而生畏。相比之下,坚持渐进式自由化原则并允许例外存在的RCEP的谈判标准则更加宽松和灵活。虽然不包括中国的TPP和不包括美国的RCEP在客观上形成了相互竞争的趋势,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着相互融合的可能性的,它们的融合将依赖于对主要议题和内容的整合,而不是将一个谈判纳入另一个谈判之中。实现TPP与RCEP的融合将为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必将走向制度性的合作,其有效途径即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而TPP与RCEP相互融合将为FTAAP的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当积极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之下,中国可以通过争取与美国达成公正透明的高质量双边投资协定,推动设定建设FTAAP的时间表,并且大力推进RCEP谈判如期完成等策略来实现中美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推动中美携手共建亚太经济合作机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14.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2 徐长文;;TPP的发展及中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2011年03期

3 王明国;;国际制度复杂性与东亚一体化进程[J];当代亚太;2013年01期

4 贺平;沈陈;;RCEP与中国的亚太FTA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5 王玉主;;RCEP倡议与东盟“中心地位”[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6 唐国强;王震宇;;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路径及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1期

7 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11期

8 竺彩华;;东亚经济合作的新抉择:TPP还是RCEP?[J];和平与发展;2013年02期

9 宫占奎;曾霞;;亚太地区FTA整合问题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全毅;;TPP和RCEP博弈背景下的亚太自贸区前景[J];和平与发展;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志达;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D];外交学院;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发展;;建构主义视角下韩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2 李晓娴;;东亚合作的构建——论进程中的东亚地区主义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兼存[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张东宁;;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安全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4 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5 黄真;;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6 魏玲;;国内进程、不对称互动与体系变化——中国、东盟与东亚合作[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7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8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9 刘中伟;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10 具天书;;“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障碍与出路:韩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洁宇;;论自尊心、恐惧感和国家间关系——以以德关系为例分析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和感情因素[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仇华飞;;国际秩序转变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3 刘英奎;;2014年全球自由贸易区进展与展望[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4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玲;第二轨道进程:规范结构与共同体建设[D];外交学院;2008年

7 刘少华;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揭晓;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D];暨南大学;2009年

9 李丽;泛东亚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黄超;说服战略与国际规范传播[D];外交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任珂;地区合作视野下的中国与东亚共同体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4 许善品;论中印反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大龙;中国跨国油气管道安全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6 尚素娟;中国“第二轨道外交”与东亚共同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岳;东亚安全合作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山;东亚共同体建设:动力、挑战与前景[D];南昌大学;2011年

9 卢潇;应对美国外空军备发展的国际外空军备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李铮;论政治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军;;中国与东亚共同体建构[J];东北亚论坛;2006年02期

2 门洪华;;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2期

3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4 陈寒溪;“东盟方式”与东盟地区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2年12期

5 王庭东;论东亚新地区主义[J];当代亚太;2003年01期

6 臧秀玲;东亚地区主义及其发展趋势——以“10+3”合作机制为视角[J];当代亚太;2004年09期

7 李皖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2004年09期

8 张蕴岭;探求东亚的区域主义[J];当代亚太;2004年12期

9 夏立平;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5年06期

10 张洁;中国的反恐政策:原则、内容与措施[J];当代亚太;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蕴岭;[N];人民日报;2003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俄罗斯联邦总统 弗·弗·普京;[N];人民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栾鹤;[N];中国贸易报;2012年

4 吴正龙;[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丽坤;竞争、合法性与国际规范的蜕变[D];外交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自民;;回首来时路,扬鞭更前行——开展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试点链研究侧记[J];政协天地;2010年05期

2 刘震涛;王花蕾;;关于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目标探讨[J];理论参考;2010年04期

3 刘舸;张三南;;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概念分析[J];台湾研究;2010年03期

4 刘舸;;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内涵及其成长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谢煊;;用好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全面提升新疆对外开放水平[J];中国财政;2013年18期

6 阮永活;关于现代经济合作机制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2年10期

7 唐永红;邓利娟;;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创新的空间与路径[J];台湾研究;2005年06期

8 李非;如何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J];两岸关系;2005年07期

9 王建民;;对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的几点看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06期

10 李友华;;当前两岸建立经济合作机制的症结及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唐永红;邓利娟;;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创新的空间与路径[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龚克瑜;;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理论探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严思屏;;海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探析[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4 ;国家能源局公告(2011年第2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施贤;[N];世界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雷光美;[N];福建日报;2009年

3 周洲 高天宇;[N];国际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力南 实习生 方奕阳;[N];福建日报;2009年

5 记者潘跃;[N];人民日报;2002年

6 记者 朱华颖;[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记者 龚雯、蒋升阳;[N];人民日报;2006年

8 托亚;[N];新疆日报(汉);2008年

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马孆;[N];文汇报;2011年

10 牛智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爱霞;两岸经济合作机制[D];燕山大学;2009年

2 刘妮;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余世勇;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多元化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14年

4 罗欢;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5 姚腾;省级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6 金顺子;论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D];延边大学;2003年

7 王坤;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聂文元;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制度复杂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1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8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